於是修改了地圖,把中國放在中間。 最終這幅地圖獲得了中國人的高度稱讚,並在中國廣為流傳,也為傳教士們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與此同時,羅明堅用拉丁文寫了一本自稱為「教義問答錄」的佈道書。 在利瑪竇和一位中國學者的幫助下,該書翻譯成中文,並在1584年以《天主聖教實錄》的書名出版。 該書也許是在中國出現的第一部基督教文獻,討論了上帝的存在及其特性、靈魂的不滅、自然法、受洗聖禮等等。 雖然羅明堅和利瑪竇與來訪的中國人誠心誠意地討論宗教問題,但兩人仍是謹慎地在開始時把自己裝扮成學者和科學家;因為他們明白爭取別人的皈依才是最終目的,所以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弄巧反拙。 利瑪竇成功地確立了自己作為一個中國通、著名的世界地圖繪製人、算術、天文和其它科學真理的教師,最後才是一名天主教傳教士的身分。 利瑪竇在肇慶和韶州獃了十五年,在南昌和南京獃了五年,在士大夫名流中結識了許多朋友,然後,于160l年前往北京尋求皇帝的恩寵。 他向皇帝呈獻了許多禮品,包括名畫「路加指認聖母」的複製品、一幅「聖母懷抱聖嬰耶穌與施禮者約翰在一起」的畫像、一本天主教祈禱書、一座珍珠鑲嵌十字架、兩副望遠鏡、一張西琴、兩座報時鐘和一幅萬國志(即世界地圖)。 還有一份由利瑪竇的一位朋友和仰慕者7潤色加工過的漢文表章,與這些禮品一道呈上。 這份表章延請了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書法家謄寫,利瑪竇在表章中稱:「逖聞天朝之聲教文物,竊願沾被余溉,故辭離本國,航海速來,歷時三年,始達廣東;因僦居而習華文及經籍,淹留于中國各地凡二十年;現徑趨關廷表遠臣慕義之忱,並冀效命云云。 」他還寫道:「從幼慕道,訖未婚妻,都無係累,他非所望」;又云:「本國忝列科名,已叨祿位,天地圖及度數深測其秘;倘皇上不棄疏微,得于至尊之前罄其愚昧,則不勝感激待命之至!」利瑪竇及其同道在「會同館」受到了很好的禮遇。 儘管他們從未得瞻天顏,但卻獲准居住在北京請求皇帝批准其在中國開展傳教活動。 利瑪竇的策略是進行和平滲透、採取文化接納姿態,並避免與中國人的偏見和懷疑發生無謂的衝突 他旨在通過這些手段,贏得一些優秀的基督徒,而非做一些無所實效的洗禮儀式。 按他的現實主義思路,他認為上帝的恩惠並不是在真空中施捨,而是要借助於人類的活動。 因而,他奉承宮中太監的行為也就無所不妥的了,這樣做有助于基督教的事業。 通過這條門路,利瑪竇迅速在北京顯赫的士大夫中贏得了朋友和仰慕者,其中有一些達官貴人,包括至少一位內閣大學士8、一位吏部尚書9和一位禮部尚書。 10最著名的皈依者自然是工部司事李之藻(取教名為利奧[Leo])(卒於1630年)和翰林院學士徐光啟(取教名為保祿[Paul])(1562-1633年),徐光啟後來擢升至內閣大學士。 利瑪竇以一名學者和科學家的聲譽,吸引了大批仰慕者前去他的寓所,聆聽他關於科學、哲學和宗教的宏論。 每天拜訪他的人有二十到一百人不等,他的寓所車馬盈門。 他生命中的最後九年尤其風光:他與中國人彼此之間已非常熟悉,因此中國人不再把他看作是一個洋人而是一個自己人。 但是,他為這樣的聲望和美譽也付出了代價;他在北京每天需要應付的繁重事務損害了健康,最終死於1610年。 他的使命由好幾代虔誠敬業的耶穌會士繼承下去.11 天主教在中國興旺起來:1640年時教徒的總數在6至7萬之間,到1651年數目增至15萬人。 121642年,有五十個宮中命婦成了基督徒,而當桂王稱帝繼續抗清時,他的皇后、王子、兩宮太后和幾個高級官員都信奉了天主教。 兩宮太后中的一位 教名為海倫娜(Helena) 甚至在1650年向教皇英諾森十世(Pope Innocent X)送了一封信函,而另一位太后則致函耶穌會會長,請求為大明基業祈禱。 13 清朝並未因耶穌會士為明廷效命而懲罰他們;事實上,對宗教有強烈傾向的順治皇帝有好幾年對傳教士關係密切,尤其青睞湯若望,任命為宮廷曆法師,賜給許多恩惠和尊號。 1653年湯若望榮膺「通玄教師」的封號,1657年又被賜予「欽天監監正」官爵。 1656-1657年間,順治皇帝拜訪了湯若望二十四次,甚至于l657年在湯若望的館舍設宴慶祝自己的生日,次年湯若望被封為一品光祿大夫。 康熙朝初年出現了逆轉,其時本國臣工對洋人在中國佔據高位憤懣不已。 攝政大臣鱉拜以漢人曆法師楊光先替代了湯若望的欽天監監正職位。 然而,康熙皇帝親政後,于1669年撤掉了楊光先的官職,而任命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為欽天監監正。 康熙熱中于西洋科學和數學,時常請耶穌會士講授這類學科。 這是西學和基督教在中國大為昌盛的一段時期:全國各地都建起了教堂,信徒人數持續增長。 前景固然很輝煌,但不久後,教會內部便產生了不和諧的因素,有可能使所有成就毀于一旦。 1.3耶穌會影響的衰落:禮俗之爭利瑪竇和他的這隨者認為,只要國人的情感和習俗不與教會的基本教條相矛盾,那麼就可以避免與中國人發生衝突。 他們接受已有的漢語詞語來表達基督教的概念,把儒家的道德概念與基督教的學說聯繫起來,剋制自己不去干預中國人的祭孔和祭祖儀式,允許信徒行表示尊敬的磕頭禮節。 總之,他們接受了文化調和的原則,排斥自地理大發現以來在其它許多宗教會社中間流行的「歐洲至上主義」。 第2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