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7年,康熙在13歲上親政,他爭取到皇后的舅舅索額圖的幫助,以三十款大罪的指控囚禁了鱉拜。 康熙帝在這次事件中表現出了膽略,機智和決斷,這些將是他長達六十一年統治的基本特徵。 康熙的精力非常充沛,每天遵行繁重的作息計劃。 他在黎明前就起床,聽一位帝師講儒家典籍,然後在清晨五點主持每天的朝會。 但是,在1682年10月21日以後,為了照顧那些不住在皇宮附近的大臣,朝會改到了春夏七點開始、秋冬八點開始。 在朝會上,康熙首先收納各部院大臣的奏報,並與他們就有關問題進行磋商。 接着他召見一些就重要和緊迫的國務事宜向他提出條陳的內閣大臣。 隨後內務府總管大學士前來覲見,請示有關宮廷事務的禦旨。 最後他將親自召見外省官員或外國使節。 在朝會結束後,康熙要批閲由通政使司轉呈的低級官員的奏摺,這些官員是不得親自拜見皇上的。 餘下的時間,康熙還要聽帝師講經論典、給太后請安、習練書法或寫作詩文,或與在宮中供職的耶穌會教士研習西式科學和數學。 這樣,康熙很少在午夜前就寢。 作為一個君主,康熙接近了理想的典範,他聰穎明慧、領悟力強,寬厚待人、勤勉刻苦、謹慎正直、勤於政務。 他經常告誡自己:「一事不謹,即貽四海之憂;一時不謹,即貽千百世之患。 」他的朝政之典型標誌是謹慎履行政務,宮中克勤克儉。 在康熙的統治下,風雨飄搖的滿洲統治變得穩固昌盛。 內政方面,康熙做了幾件大可稱道的事情。 他深悉民生之艱苦,罷除了以往肆無忌憚的圈地。 圈地就是允許滿人任意圈占漢人良田,而以荒瘠之地易之。 他關注黃淮水災,多次親自巡視那裡的防洪工程。 他六次巡視江蘇和浙江;四次出塞北巡;四次遊歷山西五台山。 這些出巡有助於他熟悉地方民情,加強中央政府與各地的聯繫。 康熙還委派一些他信任的漢人包衣奴赴外省各處就任漕運、鹽道、織造或按察使等職,以保證錢糧輸入內務府庫房,並確保能獲取機密情報。 他向這些人發佈密旨,而他們則用「密摺」向他奏事,皇帝在這些密摺上用朱紅御筆批註。 通過這種方式,康熙建立了一套私人的僚屬機構及一個情報網絡.20 為表現他的仁慈,康熙多次減輕賦稅;在他統治的頭四十四年(1662-1705年)中,他減免了9,000萬兩的賦稅,而在1712年一年中就減免了3,300萬兩。 他在1712年下了一道著名的諭旨,宣佈將當年「錢糧冊內有名丁數,勿增勿減,永為定額,其自後滋生人丁不必徵收錢糧。 」他施行公正嚴厲的司法手段,清除政府內部的腐敗行為;對科考中的徇私作弊,嚴懲不貸。 康熙是一位全力獎勵學術的皇帝。 據稱,他對中國典籍和哲學著作極為熟悉。 1679年他開設了博學鴻詞特科,收錄五十名飽學之士來編撰《明史》。 他們在翰林院博得了優厚的職位,令那些經正常科考獲取功名的士子嫉妒不已,因此他們稱這五十名幸運之人為「野翰林」。 康熙的南書房眾集了一些文人學士和書畫名家,他時常賜宴款待一些名儒才子,席間他們自由自在地飲酒賦詩。 由於康熙對學術的獎勵,幾部不朽巨著編纂出來了;其中最著名的有《康熙字典》、重要的辭書《佩文韻府》、《朱子全書》和一部彙編成5,020冊的百科大全《古今圖書整合》等。 許多著作都有一篇御筆親撰的序言,因此便帶上了「欽定版本」這一頗具影響的權威性標籤;但顯然這些序言大多是康熙手下博學的漢人士子捉刀而成的。 這位皇帝公認的好學,還包括對藝術和科學的廣博興趣。 他收集了大批的書畫精品,而他的禦窯更燒製出了許多在今天是無價之寶的精美瓷器。 許多中國和歐洲的藝術家在宮中供職;據說如意館裡供養了眾多具有藝術天賦的耶穌會傳教士,他們為皇帝繪畫雕塑。 康熙向這些傳教士學習數學,他的崇拜者稱他在數學上的造詣相當高。 據說康熙帝醉心學習,「手不釋卷」。 但他學業成就的程度或許被誇張了。 人們發現他在奏摺上寫的「硃筆批註」21文理頗為幼稚,書法也很平庸。 22在宮中供職達三十年之久,並在1718年為康熙刻制一幅中國地圖的馬國賢神甫(Father Matteo Ripa)在回憶錄中評論說:「這位皇帝自負精通音樂,更擅于數學,然彼固喜愛科學及其它學識,卻對音樂一無所知,而于數學亦止略知皮毛而已。 」23但不管怎麼說,康熙是一位興趣異常廣泛而又有心計的君主。 他把學識視為善政的基礎,把庶民的幸福視為安定的根本。 他始終參照這兩個標準來對他自己和他的統治進行檢討。 一位著名的清史學家這樣精闢地概括康熙六十一年的統治特徵:「勤政、愛民、崇正學」。 24康熙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值得讚揚的皇帝之一。 一些人把他與路易十四和彼得大帝相提並論。 軍事征討方面,康熙完成了先輩未完成的事業,奠定了一個自蒙古王朝以來版圖最龐大的中華帝國之基礎。 他最大的成就是鎮壓三藩之亂。 我們記得清朝在征服中國過程中得到了許多漢族降人的幫助。 吳三桂曾打開山海關大門迎接多爾袞,此後他為滿洲人東征西討,並將桂王趕到緬甸;清廷加封他為平西王以作獎賞,授命鎮守雲南。 尚可喜和耿繼茂原是前明駐遼東軍隊的統帥,投降了滿洲人,分別被封為坐鎮廣東的平南王和坐鎮福建的靖南王,此三人便是所謂的「三藩」。 吳三桂統領一支十萬多人的大軍,而另外兩人也各統率二萬人的軍隊。 在1667年之前,三藩的軍隊每年耗費清廷約2,000萬兩 第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