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認識論原因。 亞里士多德的範疇學說主要是從本體論來考察的,同時也涉及到認識論問題,因此他在論述問題的過程中,有時候往往把本體論的一些問題同認識論的認識過程混淆起來,結果就出現了前後矛盾和混亂,如「實體」這個範疇,前後就不一致。 在《範疇篇 》中,說個別事物是第一實體,一般的「屬」「種」是第二實體。 在其他著作中,如《物理學》《形而上學》中,變為一般的形式是第一實體,個別事物是第二實體。 為什麼會有這個變化?在《範疇篇》中,亞里士多德主要是從邏輯上考慮問題,沒有分析個別事物是由什麼組成的;在《物理學》中,他分析出個別事物是由形式和質料組合而成的。 這裡的形式是《範疇篇》中所說的「屬」,「質料」是新提出的概念。 具體事物由形式和質料組合而成。 決定事物本質的是形式,再分析下去,就回到了柏拉圖的唯心論。 從認識論上說,人的認識過程可以從一般到個別,但如果把這種認識過程當作客觀事物存在的情況,那就錯了。 創立邏輯學,是亞里士多德的一大功績。 但他把形式邏輯中的矛盾律,當成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就使真理變成了謬論。 矛盾律反映了事物的一個側面,它是人們初步的思維規律,把它絶對化,變成適用於一切領域的普遍規律,用形式邏輯的矛盾律代替客觀世界的矛盾規律,就無法理解事物的矛盾運動,無法理解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辯證法,他用「是就是,不能既是又不是」的原則衡量一切,解釋一切,不可避免地在範疇學說中反映出形而上學觀點。 總之,亞里士多德的範疇學說,既有正確的一面,這是主導方面,又有不足的一面,存在着矛盾和混亂。 既然正確的一面是主要的,我們就要肯定他的貢獻,在當時的條件下,提出如此豐富的範疇學說,確實值得大書特書。 而提出不足,是為了更好地宣傳成績。 亞里士多德的範疇學說對後世的哲學、自然科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是繼亞里士多德之後,系統研究範疇學說的哲學家,創立了自己的範疇體系。 亞里士多德的範疇學說主要是從本體論來考慮問題的,這和當時哲學思想發展與哲學所要解決的問題有關。 康德是從認識論出發,根據認識論所要解決的問題而提出範疇體系。 康德在一定程度上闡發了主體的思維能動作用的思想。 這比亞里士多德前進了一大步。 但康德的範疇體系吸收了亞里士多德範疇學說的思想資料。 亞里士多德範疇學說也是黑格爾建立辯證範疇體系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 亞里士多德對黑格爾的影響,不僅表現在黑格爾的許多範疇沿用了亞里士多德使用的術語,而且表現在內容的吸收上。 黑格爾不忘其師,高度讚揚了亞里士多德,他「深入到了現實宇宙的整個範圍和各個方面,並把它們的森羅萬象隷屬於概念之下;大部分哲學科學的劃分和產生,都應當歸功於他。 當他把科學這樣地分成為一定概念的一系列理智範疇的時候,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同時也包含着最深刻的思辨的概念。 沒有人像他那樣淵博而富於思辨。 」①亞里士多德的範疇學說,經過康德和黑格爾的發展,發揚光大了。 第九章 邏輯學說亞里士多德一生寫過許多邏輯著作,主要的是《工具論》,包括《範疇篇 》《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題篇》《辨謬篇》。 在《形而上學》《物理學》《修辭學》《論靈魂》等著作中也有一些關於邏輯的論述,據說還有一些失傳了。 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著作多,國內外學者研究他的邏輯思想的成果也較多,不僅講西方邏輯史、西方哲學史的著作中有專門章節,而且研究他哲學思想的著作中也都談到他的邏輯思想,還有專門的著作,如王路著的《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1基本觀點邏輯是關於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研究概念、判斷和推理及其相互聯繫的規律、規則,以幫助人們正確地思維和認識客觀真理。 遠在公元前 7世紀,古代中國、印度、希臘的思想家就研究了有關的邏輯問題。 亞里士多德的邏輯研究更具系統,學術界公認為他是邏輯學的創始人。 亞里士多德創立了形式邏輯,但他自己並沒有用過「邏輯」這一術語。 他關於邏輯這門科學所用的術語是「分析的」或「由前提繼隨的」。 他的「分析」一詞,最初是指把推理分析為三段論的格,把三段論分析為命題,把命題分析為詞項。 這種分析就是現在講的邏輯。 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是以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這方面的成果為基礎的。 傳統形式邏輯的基本內容,他都確定下來,後來增添的東西不多。 黑格爾很推崇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他是被人稱為邏輯學之父的;從亞里士多德以來,邏輯學未曾有過任何進展。 亞里士多德所給予我們的這些形式,一部分是關於概念的,一部分是關於判斷的,一部分是關於推理的,——它是一種至今還被維持着的學說,並且以後也並沒有獲得什麼科學的發揮。 ”「這個邏輯學乃是一部給予它的創立人的深刻思想①和抽象能力以最高榮譽的作品。 」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對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也給予了充分肯定:“亞里士多德的影響在許多不同的領域裡都非常之大,但以在邏輯方面為最大。 第3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亞裡斯多德》
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