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除了具體的事物之外是否還存在着什麼東西呢?如果不存在,那麼一切都是暫時性的了,如果還存在着什麼東西,那就是形式和形象,這就表示他承認在「暫時性」的個別事物之外存在一種永恆不變的「形式」。 他批判理念,但又認為理念如果作為單個的實體,可以獨立存在。 他說柏拉圖的理念論之所以是錯誤的,是因為柏拉圖把理念當作「統一」的東西,即普遍的東西;意思是如果把理念當作「單一」的東西,就可以獨立存在了。 他陷入了混亂。 這個混亂使他違背自己主張的一般存在於個別之中的原理。 存在這種矛盾現象是古代思想家的通病。 雖然亞里士多德在一般與個別的關係問題上有矛盾之處,從而使對理念論的批判不徹底,但總的看,批判擊中了要害,抓住了關鍵。 這個批判在當時是一件大事,因為柏拉圖是當時的名學者,用現在的話說是理論權威,他是古希臘第一個建立了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的哲學家,他的理念論對於當時人們思想的統治和影響是相當大的。 沒有相當的理論勇氣,是不敢批判的。 另外,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學生批判老師,並非易事,亞里士多德是以「我愛老師,更愛真理」的精神,向錯誤觀①點挑戰,確實轟動一時,影響後世 。 3神學亞里士多德曾斷言:「任何運動着的事物都有它的推動者。 」《物理學》從A推到B,B推到C,可是不能無限地推下去,最後總要找到「第一推動者」。 他不懂得運動的根源在於物質本身,所以必然要到運動着的物質以外去尋找運動的原因,於是推出了「不動的動者」——神,即理性。 亞里士多德認為,應該承認有一種永恆的、不動的本體存在。 他認為就一個一個有生有滅的具體事物的運動來說,是有始有終、有生有滅的,任何個別事物的運動都是既被別的事物所推動,自己又推動別的事物運動。 所以,任何個別事物都是既能動又被動。 將推動事物的原因無窮地推下去,必然要推出一個第一推動者,它只推動別的東西運動,自己是不動的。 它是一種完全的能動性。 這就是說,推動具體事物運動的終極原因不在物質本身,要從物質以外去找最後的動因。 既然運動是永恆的,就一定會有永恆的本體,而一切事物都有生有滅,不是永恆的,所以永恆的本體不能是具體的事物,只能是另外一類本體。 亞里士多德認為這就是阿那克薩哥拉古希臘哲學家所提出的「努斯」理性。 「努斯」的對象就是善,這是萬物所努力追求要達到的目的。 「善」是至高無上、完美無缺的,它本身是完全的現實性,是沒有任何運動和變化的,所以是不動的。 但它吸引了萬事萬物,它們都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善而運動。 這就是「不動的動者」,萬物的最高目的,萬物的第一推動者,也就是「神」。 ① 參見楊壽堪:《亞里士多德範疇學說簡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125頁。 這個永恆的本體存在嗎?亞里士多德說存在,神學就要研究它。 他說:「本性是首要的實在,如果它毀滅了,萬物也就毀滅,但運動與時間顯然不可毀滅,所以,本體是不會毀滅的。 」《形而上學》運動不生不滅。 如果它有生,那麼在運動之前就沒有運動嗎?如果它有滅,難道在運動之後就沒有運動了嗎?同樣,時間也是永恆存在的。 如果時間有生,那麼在時間生前就沒有時間,實際上是有;如果時間有滅,那麼滅後就不能再有時間,可「滅」後仍有時間,即是說根本不存在時間的生滅問題。 而時間與運動的永恆性就證明了有永恆本體的存在。 這種永恆本體必定包含動因于自身,否則它就不能說明運動。 同時它也不是潛能,因為潛能的東西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如果它「不是」,則仍然沒有永恆的運動,因而永恆本體的存在,即是現實體,不帶任何質料,因為有質料就有潛能。 總之,通過推理,永恆本體、不動的動者、神,就這樣「不容懷疑」地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不容你不信。 這種不動的動者究竟是什麼?亞里士多德說,這就是願望的對象和理性努斯、思想的對象。 願望就是以好的東西,即「善」作為自己的目的,而真正好的東西,真正的「善」,只有理性才能認識到。 所以願望的對象和理性的對象基本上是相同的。 但願望與理性比較,願望應該服從理性,不能反過來。 理性高於願望,願望應遵循理性。 亞里士多德強調的是理性。 理性是出發點,是由它的對象運動的,而理性的對象就是事物運動所要達到的目的。 就是說,不動的動者實際上就是事物要達到的目的。 亞里士多德很詳細地分析目的因,在許多著作中講目的因。 他說,為瞭解釋自然事物,就必須求助于「為了什麼」,用目的因來解釋。 目的因不是理論思辨強加給事物的,而是被感覺到的。 如他說鴨子有蹼足是為了游水。 第2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亞裡斯多德》
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