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思想」的誕生松下上車之後,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閉目養神。 他雖然几乎腳不着地地跑了一整天,感到十分疲乏,很想打一會兒盹,可是這一天在教會總部裡所見的一切,卻像電影一樣,不停地在他的腦海裡重現——那巍峨壯麗的廟宇,廟裡香煙鼎盛的景象,建築工地上像螞蟻一樣勤奮勞作的教徒,特別是那規模宏大的木材加工廠!這木材加工廠給他留下的印象實在太深了。 這麼多自願者不要任何人監督,似乎也無需管理,自覺而又有條不紊地認真工作,不但自己心情愉快,而且讓別人心情愉快,這真是叫人感動!這真是了不起!連他自己也感到驚奇的是,這几乎是被硬拖着去的參拜行動,並沒有激起他的任何宗教信仰衝動,而是對他的經營思想產生了無比巨大的影響。 他在思考的是:能否把教會工廠這種使人高高興興地竭盡全力做好工作的經營方式,引入他所經營的事業當中去。 回到家裡之後,他仍在思考這個問題,夜裡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 他把自己的事業同今天所參觀的教會的事業進行了認真比較。 他認為,教會的目的是在於解除世人的煩惱,恢復他們心靈的寧靜和快樂,這是一種神聖的事業。 而他自己的事業是要生產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這同樣是一種神聖的事業。 他的工作是「無中生有」,創造財富,消除貧困。 而貧困即使不是全部煩惱,也是許多煩惱和苦難的根源,因而消除貧困也即是消除煩惱和痛苦,其意義並不在宗教之下。 經過這一番分析比較,他的頭腦豁然開朗:人類的生活必須是物質與精神並重,二者缺一不可。 這就如同車輪一樣,無論缺了哪一邊的,車子都開不動。 宗教解決的是精神問題,而他的事業,他的使命,就是要解決物質問題,要不斷地生產高質量的產品,去滿足人們在物質方面的需要。 於是,他得出結論:「我們的經營,我們的事業,可以達到比我今天所參觀的教會更神聖、更興旺的境地。 我們的事業決不能收縮,更不能倒閉。 若是發生收縮或倒閉,那定是由於經營不當,決不能歸咎于其他原因。 而經營不當,乃是由於私心太重、脫離正軌、賺錢至上和因循守舊。 為求發展,一定要力避這些錯誤的經營方式。 」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經營方式才是最神聖、最正確的呢? 松下形象而又生動地將這比喻成生產自來水。 自來水是極有價值的東西,又是最便宜的東西。 生產者的使命,就是要儘力把人們的生活用品變得像自來水一樣豐富,一樣便宜。 無論是多麼貴重的東西,只要產量大大增加,就可以使其價格大幅度下降,甚至接近於免費,讓人人都買得起,人人都用得起。 只有做到這一步,才能消除貧窮;因貧窮而產生的煩惱,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樣,人們的生活就會更加快樂。 在此物質豐富的基礎上,如以宗教等方式使人們的精神有所寄託,那人生就可以無憂無慮,逍遙自在了。 這便是松下日後用來指導自己事業的所謂「自來水思想」,這便是他這一天參觀教會總部的收穫!他以此反省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覺得無不與此暗合,只是先前沒有一個明確的觀念罷了。 如今理論既明,使命既定,就要進一步開拓松下電器的光明大道,堅持以消除天下貧窮為己任的宗旨。 胎孕15年才出生的孩子日本有一個極富民族特色的節日叫「男孩節」。 每年 5月 5日這一天,凡有男孩之家,門口都要挑出一面黑紅藍三色的鯉魚旗,寄託望子成龍的心願。 松下的長子幸一夭折之後,電器製作所就成了他最心愛的兒子。 這次游廟歸來,悟得「自來水思想」之後,他決定在1932年的男孩節召開全體員工大會,將5月5日這一天定為創業紀念日。 他在會上發表了長篇演講,透徹地闡釋了自己的經營思想和松下的奮鬥目標:生產無限多的物質產品,儘可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使人類達到安居樂業的境界。 他說,松下電器已有 15年的歷史。 在其創業之初,只有一個店員,而如今店員已有一百多,工人和技術人員達一千餘名,銷售金額高至1300萬元。 事業之所以能夠穩步發展,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堅定、積極的方針之外,還與全體員工的精誠團結、共同奮鬥、盡心儘力有關。 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儘管松下始終堅持「物美價廉」的方針,在生產和促銷方面卻取得驚人成績,工廠也由一間破爛的小屋發展到十幾個,專利品從一無所有達到二百八十多個,在金融方面也建立了相當的信譽,但是經過冷靜的思考之後,他認識到,迄今為止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無非是生意人的成就,既不值得驕傲,更不應當感到自滿自足。 他說,他參觀教會總部之後,認識到企業與宗教的使命,頗有相似之處,即都是為了創造更幸福的人生而努力。 企業家的最終目的,是要徹底消滅貧困,使每一個人豐衣足食。 實現這一目的的惟一方法,就是生產再生產。 有的工廠設備先進,產量高,銷量也大,但就是不肯降價,嚴格地說,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因為其目的不正:不是為造福社會,而是謀一己之私利。 松下過去沒有這樣做,將來更不會這樣做。 那麼,松下的使命是什麼呢?該如何去貫徹這一使命呢? 第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松下幸之助傳》
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