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瑞豐問詢阿波羅神,究竟世界上有沒有比我蘇格拉底自指本人——引者更有知識的人?女巫傳達神示回答道:『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 』“我蘇格拉底自稱——引者聽到這句話後,頗為疑惑,自問:『神究竟想對我說什麼話呢?這句話是不是含有什麼暗示呢?』“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比別人有知識,而神卻認為我是最有智慧的人,神是向來不說假話的,因為說假話就不成其為神了。 我迷惑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再三思忖着,神究竟要對我說些什麼呢?終於我思考出一個方案,來釋讀這個神示的含義。 “神說我是最有智慧的人,如果我能找出比我更有智慧的人,就可以駁正神的所示,為此我將以政界的大人物為對手,和他們辯論。 經我仔細的觀察,我發覺有這麼一個人——這裡無須指出他的姓名,他只不過是雅典人,我與他無非談過一回罷了——大部分人都認為此人很有知識,而他本人也是這樣認為的。 但依我看來,他並非如此,凡是那些自認為自己有知識的人,實際上並沒有知識,我想讓他知道自己的愚昧,沒想到他卻反過來怨恨我。 周圍的人,因為不明白此事的底細,也對我產生了誤解,於是我只好避開。 但是,每當我個人獨處時,在腦海裡總是浮現出這樣一個念頭:無論如何,我比這個人更有智慧。 或許,我們都不知道善與美,但這位男士卻自以為什麼都知道,所以我似乎比這個人聰明一點,我聰明的程度,恰好與我不妄自以不知為知的那種自覺程度成正比。 「後來,我又跑到許多看起來很聰明的人的面前,我仍得出與前面相同的經驗,一些沒有知識的人,總認為自己很有知識。 如此看來,神之所示是不能否定的。 」 關於蘇格拉底的諷刺特質,從上述的話語中可以窺視到。 蘇格拉底在和以上各種人的交往中,考察自己是否比別人聰明,碰了不少釘子,引起別人的不滿,遭他們的怨恨。 但是,正由於這樣,蘇格拉底的聲名更加顯赫,也由此招人嫉恨,於是受到指控,成為被告。 蘇格拉底招來被控告的怨懟,大概由於他諷刺性的性格所致。 蘇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圖在他的《申辯篇》中引述了蘇格拉底本人的話語,相當有深度,十分值得重視。 例如,蘇格拉底對人性有細緻深刻的體會,他察覺在他的周圍有一些追名逐利與嗜利的人,把真實當作小蟲,不加注意地將其踩碎,這類人又何其多矣! 關於得爾菲神托所發出的神示如下:「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有智慧,即很聰明,悲劇詩人歐裡庇得斯更有智慧,即更聰明;蘇格拉底則智慧出類拔萃,即最聰明。 」 蘇格拉底在研究人時,將「無知」與「無知之知」互相配合,理智地尋求真理,他以探索人的靈魂為己任,有使命感。 相反,那些無意間得來的世俗名聲,反而引起他的困惑,酷愛智慧的精神,已經在蘇格拉底的內心成為發熱燃燒的火石並促使他有所行動。 他關於「無知」及「無知之知」的實際檢驗,正與孔子所說的「……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暗合。 這正是古代東西方思想及文化的匯通點與接合部。 蘇格拉底帶著問題——詢問誰最聰明,來到詩人聚集的地方,在那裡,詩人寫下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歡合唱歌;接着,他又來到手工藝的能工巧匠彙集處,也向他們打聽,誰最聰明。 這些人的確有自身的專長,所知的事物有好些是蘇格拉底不知曉的,他們都自認為是最有智慧、最聰明的人。 他們對自己不懂的事也以不知為知。 就在蘇格拉底刨根問底弄清誰是最聰明的人,也就是檢驗真理的這段時期,出現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現象,一些有錢又有閒的人自動地跟在蘇格拉底的後面,站在那裡旁聽,似乎對蘇氏的舉止頗感興趣,甚至還經常地模仿他的言語、行為,也去尋訪那些比他們自己更聰明的人。 由於這些原因,蘇氏的名聲已經遠傳,再加上別人模仿他的行為,因而更增加了他的知名度。 這樣,蘇格拉底不僅在雅典城邦赫赫有名,甚至在別的地區的希臘人也都知曉他有「最高智慧者」的美稱,大家都稱他為「研究智慧和道德的人」;相反,也有人對蘇格拉底持有非議:稱他為「不承認神存在的人」或「強辭奪理的人」。 這時,蘇格拉底已是年近40歲的人了,他立言:「照顧自己的靈魂,使臻于至善至美。 」蘇格拉底在這裡所說的「照顧」,就是指培養理性的思考及理性的行為,從而剖析自己,認識自己。 這正是和得爾菲神廟牆上銘刻的箴言「要認識你自己」相一致。 中國古代的「人貴有自知之明」正與此匯通、暗合。 先哲蘇格拉底由探索自然——「問天」轉向于應用問答法,即辯證法,繼而又有所轉向,即研究人本身,觸及到「愛智」、倫理、道德諸問題。 這一系列的改變與轉向正是蘇格拉底在40歲之前認識的昇華。 第五章 後半生生涯1自承使命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生命的時限與之相比是極其短促的。 對於這有限的一生,如果平凡度過,可以說是虛度,是一種浪費。 要是對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的思想作一番探討,從中就可以悟出人該如何生活才不致枉在人世度過一生。 從蘇氏的一生經歷中,人們可以得到教益,這就是使人們隨時隨地勇敢無畏地面對死亡,而且無所遺憾。 第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格拉底傳》
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