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這一宗教的人具有「屬天」的「神性」及「屬地」的「魔性」,人死後果報和靈魂轉生的觀念是由這一宗教引入希臘的。 因此,蘇格拉底對「死亡」這一問題十分關心,他堅信人死後會轉入另一世界。 在柏拉圖的《斐多篇》及《理想國篇》中引述了蘇格拉底談論天堂與地獄時充滿想象的神話,其中包含着俄耳甫斯教的某些教義。 這一宗教的教義主張人的身上具有某種「神性」,但是有些人卻自甘墮落,喪失了「神性」,如果通過洗淨和澄清,罪與死亡可以得到解放。 通過另一種方法來解釋,即靈魂是不朽的,是因為墮落而被流放的「神」。 要怎樣才能使靈魂獲得解脫,越出「生死轉換」,使之恢復不朽及神性,這正是俄耳甫斯教所追求的目標。 蘇格拉底有靈魂轉變即靈魂轉移的看法及論點與俄耳甫斯教的教義不無關係。 14認識的昇華先哲蘇格拉底因為要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於是「問天」,隨即他找到了阿那克薩哥拉斯關於「萬物生存原因」的理論。 阿氏認為「理性是維持萬物秩序的原因」,對此,蘇格拉底深信不疑,自信由此已經找到了通往他所追求的獨特世界的途徑。 但是蘇格拉底發現,阿氏只指出了「理性」是萬物存在的法則,但對「理想」未作進一步追索與說明,也不知道如何運用「理性」,更認為「理性」所主宰的宇宙是明智和計劃的化身。 這樣,蘇格拉底又困惑和失望了,並自認為「毫無研究自然科學的頭腦」。 他又嘗試新的途徑,這就是關於辯證法和問答的方法。 蘇格拉底使用的通過相互間問答的談話,以此尋找普遍的定義、尋求真理的方法就是古代希臘最初意義的辯證法。 關於「辯證法」這個古希臘語文中的詞彙,其最初的原文,即古希臘文的含義是「通過說話、談話」。 柏拉圖在《克拉底魯篇》中指出:「凡是知道如何提出和回答問題的人便可稱為辯證法家。 」蘇格拉底是最善於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人了,按理,他應被稱為「辯證法家」,他所使用的提問的對話方法就是「辯證法」。 蘇格拉底自認他的哲學方法就是借助于談話問答尋求普遍的定義,也就是探索真理的方法。 實際上是在問答中不斷地揭露對方的矛盾,使得對方不斷承認並修正誤識從而引導逐步認識真理。 可能這就是人類最早認識到的辯證方法。 但是蘇格拉底的辯證法只能指出具體事物和普遍本質的對立,但未能將二者有機地聯繫起來。 蘇格拉底從「問天」轉向「辯證法」,可以說是一次認識的轉變,也可以說是一次認識的昇華。 但當蘇格拉底運用了問答,也就是「辯證法」,並未使他所要打算探索的問題迎刃而解,於是他作了更進一步的追溯。 無論什麼人都有自己無法解決而別人又無法代為之解決的疑難,這就是一種苦惱的根源。 但各人的情形都不盡相同,有些人苦悶或苦惱的時間較長,有些人則較短。 蘇格拉底受到苦悶或苦惱的煎熬的時間是在他30歲至40歲間,或者他在20多歲時就遭受到苦惱的煎熬了。 首先,蘇格拉底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問天」,他窮搜博索,好不容易才覓得阿那克薩哥拉斯有關「理性」解釋「萬物生成的原因」的觀點,起初對之抱有無限的信賴與希望,但繼而鑽研,又使他失望。 蘇格拉底是無固定師承的,他必須在黑暗中冥行苦索,依靠自己的努力尋找自我。 首先,蘇格拉底在阿那克薩哥拉斯的著作中學到如何用感覺去接觸事物,用眼睛去審視事物,從而轉向理論探討,再由理論去追索事物的真諦。 蘇氏設定,他自己判斷的理論是異常正確的,顛撲不破的,在研究的過程中,原因和結果都應有所顯現,並且和理論取得一致,假若這些理論是真理,出現與這些理論不一致或其他情形,這就是不真實。 審視蘇格拉底的一生,人們會發現他尋覓到人生途徑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從研究自然,繼而研究人的變化。 具體地講,起初,蘇氏盡心儘力地研究自然,探索其規律。 隨後,他發現人類的靈魂比樹木、星辰、石頭更為重要,於是着手審視與考察一切思想的真實性與正確性。 其次,蘇格拉底自發與自覺地感到他有代表全體人的使命感。 其三,蘇格拉底從自身被控告始直至他被判處死刑,他都自覺地致力於有關靈魂不滅的問題的探討與研究。 關於智慧及如何追求智慧這一問題,在蘇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臘先哲對此都未曾染指,而蘇氏則始終以愛智,即追求智慧自命與自任,否認自己本人是知悉一切事物的智者。 蘇氏曾說:「……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 」 他所說的這句話,充分表現了他的虛懷若谷,從而使他聲名鵲起。 以下引述蘇格拉底說過的一段話:“……我有一位朋友,名叫開端豐,他一向做事認真,由於他瘦小,皮膚很白,所以朋友們叫他“蝙蝠’或『夜的孩子』。 阿里斯托芬及其他一些喜劇詩人總是用這一綽號嘲笑他。 開瑞豐曾到得爾菲的神托所祈求神示。 第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格拉底傳》
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