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七年,劉長佑因劍川城地當孔道,為迤西要區,以喇井營移駐劍川。 喇井亦瀾滄江要地,以吉尾汛移駐,互相會哨。 十一年,岑毓英因滇省入越南之路,以白馬關為要,法蘭西人通商之路,以蒙自縣為沖,沿邊千里,處處錯壤,留防之兵一萬六千人,編為三十營,以白馬關隷開化鎮總兵,蒙自隷臨元鎮總兵,每年瘴消之際,親赴邊陲,簡閲營伍。 個舊錫廠,規制宏大,廠丁數萬人,漢、夷雜處,且通三猛、蠻耗各路,乃增設同知一員,移臨元之都司營兵駐防個舊,調原駐開化遊擊移守白馬關,以右營都司分防古林,移右營守備駐長岡嶺,以臨元遊擊駐蒙自縣,右營都司分防水田,右營守備分防嵩田,為因地制宜之計。 自雲南入緬甸,共有六途,以蠻允一途為捷徑,沿邊由西而南而東,皆野人山寨,布列於九隘之外,兵團守望,時虞不足。 乃調關外勁旅二千餘人,與原有防軍及鄉團、土司,協力警備。 十四年,岑毓英以邊境倮黑夷匪,頻年滋事,分別剿撫。 倮黑所屯踞之地,分上下改心,在瀾滄江畔,界接土司,其東西大路,與緬甸逼處,為順寧、普洱兩府屏蔽,其下改心地方,尤為扼要。 乃增設鎮邊撫夷,擇地建築城垣,並設參將等官,駐防兵丁一千一百五十八人。 二十二年,鹿傳霖以維西協所屬阿墩子汛地,界接川邊之巴塘,左臨瀾滄江,右挹金沙江,地勢至要,英緬鐵路所經,相距漸近,僅四、五日程。 乃協商四川疆臣,酌設重鎮,並於川、滇交界處,兩省各設文武員弁,協力防邊。 雲南自英據緬甸,法奪越南,防守兩難。 光緒之季,西南騰越、臨安兩路,創設團練,稍資捍衛。 而餉絀兵單,邊防漸弛矣。 廣東邊防,海重於陸。 同治十三年,越南不靖,督臣瑞麟慮其越界,以防勇二千人扼守欽州。 光緒八年,曾國荃因欽州之東興街,地接越南,撥勁兵二營駐守,續撥老勇三營助之。 十年,法蘭西侵奪越南,彭玉麟督辦粵防,以欽州與廉州並重,增調營勇赴欽、廉,恐地廣兵單,以團練協守。 至省內防務,則有三江口之排瑤,瓊、崖之黎匪,時或出巢滋事。 排瑤山境四百餘裡,康熙四十一年,於瑤境適中之三江口,設立寨城,置副將等官,兵丁千餘人。 道光十二年,增三江口戍兵二千人,建築碉台,以控制悍瑤。 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剿平瓊州黎匪,山路開通,收撫黎眾十萬人,定撫黎章程十二條。 粵省負山帶海,西來歐舶,首及粵洋,陸路僅欽、廉一路當敵,防戍較易於海疆也。 廣西南邊,綿亙千餘裡,原設隘所百有九處,分卡六十六處,與越南之諒山、高平、宣光等處接壤。 叢山密箐中,小徑鹹通。 鎮南關至龍州一路,地較寬平,為中越商旅通衢,東出太平、南寧,西出歸順、鎮安之總匯。 自龍州以東,下水直達梧、潯,有建瓴之勢。 歷朝南籓向化,自清初至道光、鹹豐間,惟於龍憑營所轄水陸各隘口,以戍兵及沿邊土司協力防守。 同治十一年,令馮子材等就戍所之鎮揀選各營,分佈各隘,是為防軍守邊之始。 迨法、越戰事起,邊氛日亟,徵調頻煩,兵無久駐之地。 光緒十二年,中、法款議既成,兩廣總督張之洞以鎮南一關,鈐轄中外,固屬極沖之地,即鎮南關之中後左右各路,亦須分兵設防。 關以內之關南隘及憑祥土州為中路。 自關以東,明江轄之由隘,寧明州轄之羅隘,思陵土州轄之愛店隘,上思州轄之百侖隘、剝機隘為東路。 自關以西,龍州轄之平西關、水口關,下凍土州轄之佈局隘、梗花隘,歸順州轄之頻峒隘、龍邦隘,鎮安轄之猛峒隘、剝淰隘、百懷大隘等為西路。 以上各隘,鹹增兵屯守。 以十二營防鎮南關中路,以四營防東路,六營防西路。 其道路寬者,築台置砲;路窄者,設卡浚濠;甚僻者,則掘斷徑路,禁阻往來。 豫造地營。 無事則操練,有警則徵調赴援。 廣西提督由柳州移駐龍州,以控制邊夷。 而邊境過長,貴能扼要。 關前隘為諒山來路,羅隘為間道所通,歸順之龍邦隘,鎮安之那坡隘,分扼牧馬、保樂夷寇來路,由隘當文淵之沖,即龍州後路,下凍土州通鎮邊聲息,令駐邊各將領,宜加嚴防。 旋督臣張之洞以沿邊之新太協、上思營、鎮安協各營兵,或改勇補兵,或裁兵留勇,各就所宜,即分防之舉,為並省之謀。 十三年,復移駐鎮、道各員,以資分任。 二十三年,譚鍾麟因邊境迤長凡千七百里,僅恃營汛,終嫌單薄,乃扼要建築砲台。 原有防軍二十營,以分防見少,每營止能抽撥二棚駐守砲台。 二十六年,蘇元春因南、太、泗、鎮及上思、歸順四府二州,皆為邊地,勇丁數僅萬人,凡三關百隘,沿邊砲台,皆須防守。 乃以新募調赴江南之五營,並抽調邊軍五營,合成十營,為剿辦沿邊遊勇土匪之用。 三十年,柯逢時令各州縣增募勇丁八千餘人,給以毛瑟後膛槍,以佐防軍,並令各屬勸民間多築碉堡,藉禦外侮。 三十一年,李經羲以廣西沿邊,全恃防軍,近年邊防大軍,專駐龍州訓練,而南、太、鎮等郡,以迄滇邊,無復邊營蹤跡,客軍又撤回過半,乃酌增防營,募土著親兵,就地防禦。 蓋廣西制兵,舊額六萬二千餘人,自同治四年以後,屢加裁汰,由制兵而趨重防軍。 法、越事起,於邊地防軍,尤為注重。 至光緒季年,改練新軍,非復防營規制矣。 蒙古以瀚海為界畫,其部落之大類有四:曰漠南內蒙古,曰漠北外蒙古,曰漠西厄魯特蒙古,曰青海蒙古。 清初,漠南蒙古臣服最先。 至康熙初年,而漠北喀爾喀三部內款。 及親征准噶爾,而青海諸部來庭。 惟漠西厄魯特部,至乾隆間始征定焉。 漠北外四盟蒙古,康熙間初定,增為五十五旗。 雍正間,增三音諾顏部,共前三部為四部。 乾隆中,增至八十二旗。 其會盟分四路:土謝圖汗為中路,車臣汗為東路,劄薩克圖汗為西路,三音諾顏為北路。 乾隆間,築城於烏里雅蘇台及科布多二處以鎮撫之。 其統率蒙兵之制,內劄薩克之兵,統於盟長。 外劄薩克之兵,統於定邊左副將軍。 杜爾伯特及新土耳扈特、和碩特之兵,統於科布多辦事大臣。 土耳扈特之兵統於伊犁將軍。 青海各部落之兵,統於西寧辦事大臣。 雍正間,西陲未靖,阿爾泰及河套以北,迤西直達巴裡坤,平原沙磧,數千里間,無險可扼。 乃於四台至三十五台,每台選精兵駐守,互為聲援。 於烏里雅蘇台城外山顛扼要處,復各建砲台,屯重兵於特斯台錫裡。 旋增設卡路八處於鹽口、戈壁二口,遣兵更番巡探,以期嚴密。 其時防在西徼,而北鄙無驚。 自乾隆間蕩平準部,而衛拉特來歸,內外各盟長,從征回、準,屢奏邊勛,新舊土耳扈特,同膺茅土,北境俄羅斯亦方輯睦,陰山、瀚海間,百有餘年無事矣。 迨鹹豐、同治間,中原多故,蒙邊亦多不靖。 同治四年,增熱河馬隊三百人。 五年,以包頭鎮為綏遠要區,原有防兵,積年疲乏,調吉林馬隊協同駐守。 六年,李雲麟以三音諾顏蒙兵專防烏城,而招募奇古民勇駐八里岡,與科布多、塔爾巴哈台二城蒙兵為犄角。 八年,以布倫託海各領隊大臣所有旗兵,改隷科布多大臣,分防熱河等處。 令烏梁海總管,自卜果蘇克霸至沙賓達巴哈與俄羅斯接界處,新立鄂博界牌八處,嚴密巡察。 徙厄魯特僧眾於阿爾泰山,徙俗眾於青格里河。 九年,調大同、宣化練軍二千人駐防庫倫,修復推河以北至烏城十五台站,並牧馬三千匹,熱河增練洋槍隊三百人,以固庫倫西路之防。 十年,以濟斯洪果爾台站為察哈爾及歸化、綏遠運糧要區,撥兵駐守。 令蒙古各台,自張家口至八台,以察哈爾都統管理。 自九台至科布多,及庫倫、歸化二路,以各盟長管理。 每台增設駝馬百五十匹,凡軍械糧食,接護轉運,以利軍行。 十一年,改建烏里雅蘇台石城,並整頓沿邊台務。 庫倫西接俄疆,向未設兵,乃於圖、車兩盟蒙兵內,輪派四百人,分駐庫倫四境。 十二年,調察哈爾馬隊協防烏里雅蘇台。 旋以軍台四十四站,地勢綿長,分防散漫。 乃分為四路,於中二路擇要駐營,調綏遠城馬隊移防哈爾尼敦,以原有之兵守塞爾烏蘇。 第6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6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