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八年,以阿克蘇為南路適中之地,增兵一千,移柯爾坪防兵五百歸阿克蘇,裁拜城參將以下弁兵,共新舊防兵二千二百人,守卡借差兵外,得練兵一千三百人,控制各路。 九年,於喀什噶爾邊增八卡倫弁兵。 尋以八卡倫內喀浪圭、圖舒克塔、烏拍拉特三處通霍罕要路,於明約洛建堡,設都司一人,綠營兵二百人駐守。 阿爾瑚馬廠三處建堡,置兵二百或六十人。 葉爾羌屬卡倫七,以亮葛爾、庫庫雅爾為通夷要隘,英吉沙爾屬卡倫五,惟烏魯克為要路,皆建土堡兵房,設千總官,其次設把總、外委,駐守兵多者六十人,少者十五或十人。 鹹豐三年,以新疆南北兩路駐兵四萬餘人,歲餉一百四十五萬,軍興後饋飠軍艱難,諭陝、甘赴口外駐防官自是年始,即行停止。 其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八城防兵,由烏魯木齊駐防滿洲兵、綠旗兵酌撥。 四年,改定新疆南路換防兵制。 增伊犁滿洲兵二百人,烏魯木齊綠營兵千二百人,滿洲兵三百人。 裁葉爾羌、喀什噶爾、烏什、阿克蘇四城防兵一千人。 七年,以喀城肅清,撤回土爾扈特蒙兵,留伊犁官兵防守。 八年,令南路換防官兵自是年始,分六年抽換,以節繁費。 天山以南,為回部所居,自設台站、卡倫,無俟重兵防守。 烏什、葉爾羌、喀什噶爾、英阿薩爾鹹以滿、漢兵協力守邊。 他如和闐、阿克蘇、庫車、哈喇沙爾、闢展則守以綠旗兵。 凡滿洲營駐防兵,以三年更換,綠旗營駐防兵,以五年更換。 此南路之制也。 同治以來,回疆不靖,欽差大臣左宗棠次第殄平之,新疆漸歸版籍。 光緒初年,改省議起。 左宗棠擬令將軍率旗營駐伊犁,塔爾巴哈台改設都統,並統綠、旗各營。 迨八年收復伊犁,從譚鍾麟、劉錦棠言,於南北兩路增設額兵,其舊有參贊、辦事、領隊各大臣悉予裁汰。 即自哈密至伊犁都統暨諸大臣名額亦酌撤之。 巴裡坤、古城、烏魯木齊、庫爾喀拉烏蘇等處所餘旗丁,歸併伊犁滿營,均改從各省駐防將軍營制。 十一年,行省製成。 伊犁旗營實存勇七千,留其精壯,改馬隊九旗,步隊十三旗,以提督、總兵分領之。 伊犁開屯由此始,而旗屯居其一焉。 蓋新疆自籓部迄於設行省,綜其駐防旗兵制度,約略如此。 其籓部兵制,曰內外蒙古,曰青海,曰西藏。 內外蒙古之兵,設旗編次,略同內八旗。 每旗設劄薩克一人,汗、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為之。 協理旗務二或四人,亦台吉以上充任。 按丁數編為佐領。 設佐領一,驍騎校六。 每六佐領設參領一人。 佐領較多者,設章京、副章京。 各率所屬以聽於劄薩克。 內劄薩克蒙古凡二十四部、四十九旗。 科爾沁六旗,分左右二翼,二翼又各分前後旗。 崇德元年,設左翼旗、左翼前旗、右翼旗、右翼前後旗。 順治六年,設左翼後旗。 郭爾羅斯前後二旗,杜爾伯特一旗,紮賚特一旗,皆順治五年設。 紮魯特二旗,左翼崇德元年設,右翼順治五年設。 喀爾喀左翼一旗,康熙三年設。 奈曼一旗,敖漢一旗,皆崇德元年設。 土默特二旗,左翼崇德元年設,右翼順治二年設。 喀喇沁三旗,右翼崇德元年設,左翼順治五年設,康熙中增設一旗。 翁牛特左右二旗,阿魯科爾沁一旗,皆崇德元年設。 巴林左右二旗,順治五年設。 克什克騰一旗,順治三年設。 烏珠穆沁二旗,右翼崇德六年設,左翼順治三年設。 浩齊特二旗,順治三年設左翼,十年設右翼。 阿巴哈納爾二旗,康熙四年設左翼,六年設右翼。 阿巴噶二旗,崇德六年設右翼,順治八年設左翼。 蘇尼特二旗,崇德六年設左翼,七年設右翼。 四子部落一旗,順治八年設。 烏喇特右翼一旗,順治十年設。 茂明安一旗,順治元年設。 烏喇特前中後三旗,順治五年設。 鄂爾多斯七旗,兩翼、中旗、前旗、後旗皆順治六年設,雍正九年,增設一旗。 歸化城土默特左右二旗,崇德元年設,後置副都統,隷綏遠城將軍轄之。 是為內蒙古兵制。 外劄薩克蒙古,喀爾喀四部,凡八十六旗。 喀爾喀土謝圖汗部二十旗為中路。 康熙三十年,設十七旗。 逮雍正間,遞增至三十八旗。 尋分二十旗屬三音諾顏部,存十八旗。 乾隆初,復增二旗,於本旗外分十九劄薩克掌之,仍統於土謝圖汗部。 車臣汗部二十三旗為東路。 康熙三十年,設十二旗。 其後增至二十一旗。 乾隆間,遞增二旗,於本旗外分二十二劄薩克掌之,仍統於車臣汗。 劄薩克圖汗部十七旗為西路。 康熙三十年,設八旗。 逮雍正間,遞增至十五旗。 乾隆時,遞增二旗,於本旗外分十六劄薩克掌之,仍統於劄薩克圖汗。 三音諾顏親王部二十二旗,雍正十年設,即於土謝圖汗部內分轄二十旗。 乾隆初,增二旗,於本旗外分二十一劄薩克掌之,仍統於三音諾顏劄薩克親王。 烏蘭烏蘇厄魯特部二旗,康熙二十五年分設。 乾隆間,隷移烏蘭烏蘇並隷三音諾顏部。 賀蘭山厄魯特一旗,康熙三十六年設。 青海厄魯特部二十一旗,雍正三年設二十旗,乾隆十一年增設一旗。 青海遊牧綽羅斯部二旗,輝特部一旗,土爾扈特部一旗,喀爾喀部一旗,皆雍正三年設。 哈密一旗,康熙三十六年設。 吐魯番一旗,雍正十年設。 都爾伯特十四旗,乾隆十八年編設。 土爾扈特部,乾隆三十六年編設。 康熙十三年,定每年春季,王、貝勒以各旗下台吉兵丁合操。 乾隆元年,諭內劄薩克六會,防秋兵丁各備牧馬器械,分二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三會為一班,哲裡木、昭烏達、卓索圖三會為一班,以大劄薩克為盟長,每年遣大臣會同盟長,按旗察閲兵丁。 其喀爾喀四部遊牧防守兵萬人,遣參贊大臣同喀爾喀將軍、貝勒、公等分年簡稽軍實。 三年,命賞六會防秋牧馬之兵,視康熙間成例,分給弓矢、衣服、銀兩有差。 五十一年,諭蒙古兵丁應習圍場者,車臣汗、土謝圖汗二部,由庫倫辦事王、大臣,三音諾顏、劄薩克圖汗二部,由烏里雅蘇台將軍、大臣等分領練習,並令各部落汗、王、公選大台吉各四人,小台吉十人,赴木蘭圍場。 道光三年,從陝甘總督那彥成言,以青海二十四旗分左右二翼,每翼設盟長、副盟長,每六旗設霍碩紮爾噶齊,每三旗設一梅勒,每旗設一甲喇,各旗兵按人數之多寡,隨官兵番值巡防。 十一年,允楊遇春請,以蒙古兵五百人析為二班,分防八卡。 十五年,諭令察哈爾兵丁選補缺額,與劄薩克遊牧共衛北邊。 同治十年,諭邊外各路台站,都統或盟長分任管轄。 每台額定駱駝百頭,馬五十匹,戈壁地備駱駝百五十頭。 此內外蒙古及青海兵制也。 蒙古各盟,當雍、乾時,征討準、回,資其兵力以集事。 自俄人闌入,烏蘭海南北並受覊牽,喀魯倫東西侵為田牧,雜居無限,卡倫鄂博,蓋同虛設矣。 西藏旗兵,自乾隆五十七年始。 前後藏各設番兵千。 定日、江孜各設五百。 前藏領兵者曰戴琫,其下如琫,又下甲琫、定琫。 原置戴琫三人,二駐後藏,一駐定日,復增戴琫一人駐江孜。 前藏番兵,遊擊統之。 後藏及江孜、定日,都司統之。 原有唐古特兵,歸戴琫督練。 初制,每番兵千,弓箭三之,鳥槍七之。 嗣選唐古特兵三千,鳥槍、刀矛各半。 至是新設額兵三千,每千人五成鳥槍,三成弓矢,二成刀矛。 其唐古特兵,由駐防將領督同番目教練。 前藏駐遊擊、守備各一,千總二,把總三,外委五。 後藏駐遊擊、都司各一,守備三,千總二,把總七,外委九。 是年,以福康安疏請江孜增守備一,外委一,兵三十人,定日增守備一,把總一,外委一,兵四十人。 尋用和琳疏言,定日要隘曰轄爾多,曰察木達杏嶺,曰古喇噶木洞,曰宗喀,每處各設定琫一人,番兵二十五人。 此西藏兵制大略也。 當乾隆十五年,始除西藏王爵,設駐藏大臣,以達賴喇嘛統前藏,班禪統後藏。 前後藏凡設四汛,遊擊、都司、守備、千把總、外委十六人,兵丁六百六十人,戴琫、如琫、甲琫、定琫百六十六人,番兵三千人,騎兵五百人,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參制之。 鹹、同以後,廓爾喀崛強於西,英吉利侵軼於南,中朝威力覊縻而已。 第6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6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