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你離開故國已經近二十年了,至今音訊杳無。 這些年來,只聽人傳說,你在異國遠鄉到處流浪,甚至沿街乞食,經歷意想不到的困苦和磨難,悟出了人生奧妙的玄理,修成舉世聞名的佛陀了。 自從你不辭而別以後,王宮中就開始了痛苦的歲月。 你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王妃日夜思念和呼喚你。 她一想起幼年哺育你的情景,就悲泣欲絶。 你的妻子耶輸陀羅公主早已哭幹了淚泉。 王孫羅睺羅也已長大成人。 他天資聰慧,敏而好學,對你的出走,他常常提出各種疑問,繼而陷入深深的沉思。 因為一切疑問朕都無法解答。 所幸,「佛陀」這兩個字對羅睺羅產生了不可思議的魅力,他因為有你這樣一個父親而自豪……我每想到這一層,心裡既欣慰又痛苦……我老了,晚景淒涼,大概在人世彌留之際不會太久了。 悉達多,你如果心裡還有自己的父王和姨母,還追憶過去難忘的歲月,那麼就該回來看一看……釋迦牟尼默默地看了父王的書信,向來使表示,他最近正準備回去省親。 優陀夷非常高興,覺得此番沒有辜負淨飯王的派遣,不虛此行。 優陀夷一行,對這裡的一切都感到新鮮和好奇,好像置身于另一個世界,一個衝破世俗藩籬、清靜靈和、自淨其意的世界。 第二天,佛陀率領着優陀夷和他的隨從一行八人,在祇園精舍裡到處參觀。 客人看到佛陀的弟子們早晚誦課,經聲琅琅,相敬如賓,善良和祥,共同在追求和淨化人生的一種真理。 大家穿一樣衣服,用一樣飯食,睡一樣席鋪,語言和善,心意共悅,虔誠地嚮往着一種永恆福慧的境界。 鐘聲一響,佛陀要開始說法了。 弟子們陸續走進講經堂裡。 優陀夷等人出於好奇,也尾隨着眾人進入講堂,想聽一聽從前的太子到底在這裡講些什麼道理。 人們有條不紊地坐定後,持課大弟子舍利弗在講壇上宣佈,佛陀今天的講題是《如何成佛,如何成為一個生命的覺者》。 聽,佛陀的聲音飽含着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是警鐘,同時也是鞭撻:“你們生活在一個虛偽、幻覺、假相的世界裡,為了求生,人們常常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隱藏得很深,掩飾得很嚴。 久而久之,人們便習慣了那個虛假的自己,而那個被隱藏起來的真實的自己,卻漸漸地消失了。 於是,扭曲、變形、醜陋的自己就成為生活中的定勢。 你們眾生,都成了迷失自己的人,迷失真如自性的人……構成了眼前的假相而非實相的世界。 人們都應該自問:自己的心地是明淨還是昏沉呢? 「因此,我奉告你們,必須樹立一種信仰,樹立一種精神和感情的誠實,樹立一種觀照自身的體驗。 這個,有時候,這需要付出血和淚的代價,因為你要進行的是一場虔誠的、永恆的跋涉。 犧牲幻滅的現實,去追一種真實不朽的希冀和嚮往。 想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人生覺者的境界,一方面要制止內在的虛偽和惡行,一方面要淨化內心的善意。 人人如此,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無一不成佛……」講堂裡的燭光,在輕微的氣流中搖曳。 佛陀昂然激越的聲音,像喜馬拉雅山上流下的清泉,清澈見底,汩汩流淌。 他娓娓動聽的聲音又好像是悠揚悅耳的樂曲:“在娑婆世界裡,眾生蕓蕓,富貴貧賤,悲歡離合,滄桑萬變。 今天的幸福歡樂,明天倏忽而逝,紛至沓來的便是無盡的痛苦和煩惱。 人為何而生?人為何而樂?人為何而苦?人為何而巧計爭奪?人為何而利令智昏?人為何而迷醉慾念?人為何而朝夕空忙?……古今哲人聖賢常常為此而窮思苦索,而終不得究竟,無門可入,望生死而興嘆! “千百年來,無數聖賢無不因此而感到人生義理難通,而惶惶不可終日……“而你們眾生,往往到了骸形入土時,方纔醉後初醒,抱恨終天。 可嘆,此時也已飽嘗了人間的酸甜苦辣,追憶往事,後悔莫及。 覺着有多少事恨不能從頭做起,遺憾的是失去了那麼多因緣良機,只悔契根薄淺,多麼渴望重新獲得過去的機緣! 「人生既然是這樣的痛苦,可以說不幸和煩惱伴隨着我們的生命同生同死。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脫離苦海,活得瀟灑、自在、安詳呢?試想,究竟不出一點人生的真諦,在世間空走一遭兒,就稀里糊塗地撒手人寰,匆匆而去,豈不痛心?……」佛陀發人深省的聲音,在講堂裡迴蕩不息……眾弟子們無不以震撼心靈的感觸,聚精會神地聆聽著。 肅靜的空氣几乎凝固了。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人生的覺者呢? 據佛陀揭示,當時印度各種法門有兩種探究和修煉的方法。 一種是心外求法,認為人的覺心之外還有一個絶對的、永恆的真理存在,因而執意追求這種真理,以究竟生命的解脫。 無疑,這種方法由於放棄自身的存在,使靈知為外境左右,必然求悟反迷,欲升還墜。 莫要說自救,度人也是妄然。 另一種是心內求法,提倡內明,清淨自性,心外無佛。 這正是佛陀所弘揚的真法正道。 將六塵萬緣一概放下,行善抑惡,大慈大悲,明了生活和生命的真實,回歸自己原本真實的屬性。 離心之外無佛可成。 明心的人,修心的人,淨心的人,拂去染在心上的一切塵埃,滅卻心中燃燒的一切慾火,悉心修習,發菩提心,諸惡莫作,諸善盡行,但念無常,必成覺者,必得佛果……佛陀講畢了以後,大堂裡頓時鐘磐齊鳴,木魚咚咚,悠揚悅耳。 眾僧在舍利弗的帶領下,齊聲唱經:娑婆起兵戎,空惹諸煩惱。 一切如幻覺,今悟彼塵勞,如人在夢中,休得論短長。 心靜映明月,意空無風擾。 修行清淨法,境界無煩惱。 第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釋迦牟尼傳》
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