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位聲名煊赫的大學者麥克·哈特,是當代著名應用物理學家、數學家、法學家兼天文學家。 此公寫過一部《人類百位名人排座次》,進入當代美國最暢銷的書之列。 作者在書中把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排名第四,置於耶穌基督之後,孔子之前。 釋迦牟尼,是 2500年前的佛教創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古印度釋迦族人,故又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並不是一般佛教徒幻想出來的救世主,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一個識破人生,而又無意改變世界的偉人。 成佛前,他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與我國春秋時期的孔子是同時代人。 成道後,人們稱之為佛陀,略稱為佛。 佛陀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翻譯成中國話就是「覺者」。 依佛教的定義,佛是一個「正覺、等覺、無上覺」三覺圓滿的人。 即是說,佛不但自己對生苦已經大徹大悟,而且進一步幫助眾生徹底覺悟。 這種自覺和覺他的工作,這種一視同仁、平等待人的精神,其高尚的程度,是世間一切行為無可比擬的。 佛教認為誰達到了這種境界,誰就是佛。 他們主張,一切眾生在直面認識人生上,都是平等的,都是有佛性的,也包括那些執迷不悟、行惡多端的人,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因此佛典指出:「佛是已經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 」從這種意義上說,佛教不承認任何種族、等級、性別和觀念的差別,勸人行善,普渡眾生,學道不厭,誨人不倦。 因而,人們頌揚釋迦牟尼是第一個為了人類的平等而獻身的聖者,儘管他無意改變和摧毀舊世界。 這位先覺者一向認為,世俗人間的一切,從本質上說都是一個「苦」字,即所謂「生苦」。 人自呱呱墜地的那一天起,就要忍受種種痛苦,備受磨難,造諸惡業。 那麼,是什麼原因給人生造成這麼多痛苦呢? 造成這種惡果的根源,佛典概括為六點:其一是貪,即自私自利,過分追求,甚至損人利己,對於人間有限的樂境,一味地奮爭不已,貪財如命,直至身敗名裂;其二是嗔,即嗔恚懷恨,對違逆不順之境,不能忍受,反生憤怒,或橫起暴虐,或泄忿他人,無涵養性,是非顛倒,因果迷亂;其三是痴,即愚痴迷昧,智慧閉塞,事理不明,妄自貪求,求之不得,受人宰割;其四是慢,即驕傲狂妄,我漫貢高,不能與人和睦相處,人苦自亦苦;其五是疑,即不信真理,只信邪見,杜塞善門,滋事生非,造就惡業,不能自拔;其六是不正己,即思維不正,鄙陋偏差,一意孤行,自尋煩惱,壞諸善事,蔫死一途。 這些意藴深邃、飽含哲理的啟迪,實在令人心靈震撼。 佛學真是把人生的癥結說到家了! 那麼,怎麼樣才能解脫人生的煩惱呢?佛陀主張「八正道」:其一是正見,即正確的真知灼見,認識宇宙人生的真諦是苦,是空,是無常,明了人生的短促,保持純潔善良,修慧斷邪;其二是正思維,又稱正欲,主張縝密思考,所謂三思而行;其三是正語,修口業,語言端正,純潔有理。 惡語傷人勢必引來禍患,所謂禍從口出;其四是正業,即從事清靜正當的行業,遠離殺盜淫妄諸惡業;其五是正命,即保持聖潔的生命,不使生命污染不淨,對佛教徒來說應保持佛教戒律規定的正當生活;其六是正精進,即離惡向善,勇猛精進,禁止一切惡行,進修一切善道;其七是正念,即不生邪慾;其八是正定,即一心專注,修習禪定,解脫自在。 故佛教小乘中主張,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從定發慧。 釋迦牟尼認為,如果能實踐「八正道」,不僅可以淨化自己,而且能使眾生都行正道。 這樣,必然會出現一個善良、安樂、和平、幸福的人類社會。 概念上清晰,知覺上敏捷,感情上強烈,而說理又如此令人信服。 難怪佛教千百萬聖徒們經過二千多年時光的洪流,對釋迦牟尼仍然潛心敬拜而唸唸不忘!任憑時代風雨一幕幕地變換,在走馬燈似的歷史面前永遠無損其形象! 一個人固然無力扭轉乾坤,但是能夠自我不以世俗為轉移,憑一己的意志與邪惡抗衡,這難道不正是釋迦牟尼的可貴之處嗎? 總 序郭鍔權一個對人類充滿美好遐想和機遇的 21世紀正悄無聲息地向我們走來。 21世紀是競爭的世紀,是高科技知識爆炸的世紀。 競爭的關鍵是人才,人才的關鍵是素質。 素質從哪裡來?有人說,3語文、數學、英語+X=素質。 素質=傳記人物的EQ情懷。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第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釋迦牟尼傳》
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