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乃克在自傳中寫道:「次日,我有一件重要的工作要做,就是去拜訪一位叫貝多芬的、尚未成名的音樂大師。 他已充分顯示了他的領導地位。 在他的寫字檯上,我看到了他第一課時所學到的東西。 只需粗看一眼就知道,那其中有許多明顯的錯處。 」 海頓第二次從倫敦載譽歸來以後,就致力於交響曲的創作;而貝多芬什麼也沒做,舒乃克深知這個青年的性格,便教了一些讓他印象更深刻、興趣更濃厚的東西。 「我現在知道一定要儘力幫助我所熱愛的學生。 我願意加倍補償你在海頓處所沒有學到的東西,但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保密。 」出於一種職業習慣,舒乃克開始了他的工作。 就這樣,貝多芬開始走上了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寫下不朽作品的旅程。 師從舒乃克的學習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直到舒乃克不再對他有所幫助時為止。 1794年1月,舒乃克離開了他的學生去倫敦,將貝多芬交給了有名望的阿爾伯萊赫斯伯格。 但他也像海頓一樣,對貝多芬並不十分留意,所學的內容于日後的音樂生涯並無益處。 儘管如此,貝多芬至少在他這裡學到了柔軟音質的運用;否則,他將真是一無所獲了。 弗朗茲的兒子蘭茲與阿爾伯萊赫斯伯格十分熟悉,並告訴他:這位學生是難以約束的,按個人意願行事是這年輕人的習慣;假若靈感來臨的話,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阻止他,而只能讓他自由自在地發展。 儘管在這樣的情況下,貝多芬的想象力卻還是漸漸地變得有生氣起來,有如一個可以看見的,美麗的形體一般。 當然,貝多芬沒有從阿爾伯萊赫斯伯格那兒得到改正錯誤的指導。 貝多芬在尚勒利處的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 尚勒利是皇家樂隊的指揮。 儘管他不指揮歌劇,但仍是一位作曲家。 因為他富有經驗而又技藝嫻熟,所以受到音樂界人士的普遍尊敬。 貝多芬師從他學習聲樂,並請他講授意大利語,而這種教學卻是不收費的。 貝多芬盡心儘力地學習着有關歌劇的知識,學習朗誦時的聲調與表情。 而意大利語的歌曲則是當時的音樂會必不可少的。 他帶了這類作品去尚勒利家,請求指導。 海頓也被請去聽貝多芬的三首三重奏曲。 含有決定一生命運性質的第1號作品《三首鋼琴三重奏》,是 1793年在裡區諾斯基家中進行首次評定的。 這位年老的音樂家從來沒有聽過類似的樂曲。 他聽得津津有味,似乎感受到了一些他所不知道的東西;而旁人也都在注意着他面部表情的變化。 蘭茲,日後貝多芬的學生,記下了這次鑒定的情形:「大部分藝術家和音樂愛好者都被邀請到了,特別是海頓。 大家高興地等待着。 三重奏終於開始了——立刻激起了大家的注意。 海頓也說了許多關於這些曲子的優點的話,但他也對貝多芬提議說:在第三樂章 中不要用 C小調。 他的這句話讓貝多芬十二分地驚訝,因為在他的想象中,第三樂章 是最為精彩的。 總的來說,貝多芬對大家的讚美表示深深的感謝。 從這以後,海頓的批評給貝多芬留下了極壞的印象。 在他的心目中,海頓對自己是懷有嫉妒的私心的。 當貝多芬對我這樣說時,我表示了贊同,但又有些懊悔。 後來,有機會時,我問過海頓,證實了貝多芬的說法是對的。 海頓說,我不相信三重奏能如此輕易地被大眾所瞭解。 」 假若海頓的話不能被看作是嫉妒的話,那麼,至少他對貝多芬的這次成功也是非常羡慕的。 樂曲中那種自由的觀念、進取的力量,恐怕是對海頓個人風格的一種反叛。 海頓有自己的經驗,但是,當另一個人要進行音樂上的革新時,他的判斷就可能有失偏頗了。 貝多芬沒有了對海頓的崇拜。 當海頓要貝多芬在曲譜的署名前冠以「海頓的學生」時,貝多芬認真地、斷然地當面加以拒絶。 他認為自己在海頓那兒得到了一些指點,但沒有學到更多的東西。 貝多芬完成了《三首鋼琴三重奏》作品第 1號之後,將手稿一直保存着,到兩年後1795年,才將其出版,並印上了「贈裡區諾斯基王子」。 貝多芬沒有接受海頓的「忠告」,未對作品進行修改。 一年以後,他寫出了《三首鋼琴奏鳴曲》作品第 2號,並言明是奉獻給海頓的。 海頓對此非常煩惱。 他知道,自己可以帶著這個年輕人到倫敦去,並讓他成為一個鋼琴家,但這對兩個人都不利。 海頓自己就是在倫敦成名的,並因此而譽滿英倫三島和歐洲,且收入豐厚。 年輕有為的鋼琴家馮·甘莎小姐本想去裡區諾斯基家中參加演奏的,但看到貝多芬的外表與華麗的陳設很不相稱,便心中頗為不快。 「他的衣飾極為普通,特別是在我們這一群中就更顯得落伍了。 除此之外,他說一口外鄉土語,對自己的一些不足也沒有什麼表示。 真的,他的言談舉止中很少顯現出文雅的態度;換言之,他看上去顯得相當粗魯。 」 在她的記憶中,某些事情還恍若眼前:「我很清楚地記得,貝多芬的兩位老師——海頓和尚勒利靜靜地倚在音樂廳一角的沙發上,都精心地穿上了最好的衣裳,頭上戴了假髮;而貝多芬穿的則是萊茵式的衣服,但他卻一點也不感到拘束。 」 可以想象得出,師生之間在相互對視着,貝多芬富有生氣的目光,似乎在指責那虛偽的服飾讓人失去了天然的本色、失去了人的恭謙;而貝多芬接受大眾喝彩時默然的神態讓海頓感到萬分惱怒。 海頓那勉強的笑容對貝多芬而言,簡直是一種諷刺。 海頓在私下裡以一種不屑的口吻稱貝多芬為「我們偉大的人物」。 第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貝多芬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