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75年諾貝爾自己列出的年產量數字,可以清楚看出逐年增長的趨勢:1867年 11噸1868年 78噸1869年 185噸1870年 424噸1871年 785噸1872年 1350噸1873年 2050噸1874年 3120噸然而,在事業成功的道路上,諾貝爾既得到過許多朋友和同事的大量幫助,也遭到過不少合夥者和助手的拆台,使他喪失了很多資金,失去了很多市場,從而給他帶來了種種煩惱。 通常他所發明的這些技術,其本身並不複雜,別人很容易仿製。 因此,儘管他的許多專利曾經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他的合法權益卻難免不被侵犯。 再加上他不信任律師。 在他的一生中,他自己就沒有聘請過常任的律師。 他經常親自參加複雜的法律談判,結果又往往敗北。 對於這種爾虞我詐的行為,他感到十分惱怒和憤慨。 他把這些人比作「寄生蟲」。 在給一位同事的信中,諾貝爾寫道:在大多數國家裡,人們可能並不列舉類似物質的使用。 所以,假如有人要為自己的一項發明取得一個平常的專利,那麼他就需要在同一個國家裡至少取得兩打專利。 例如,一個人要在英國各個殖民地及其重要島嶼上都取得專利保護,那麼他就需要涉及40個國家。 也就是說,為了取得一項發明,需要搞到40×24=960項專利。 即使取得了如此龐大數量的專利,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對發明的保護仍然只是一種幻覺。 因此,我準備給化學改良品的專利申請取一個這樣的名字:「發明者為了鼓勵寄生蟲所付出的稅收」。 4德國公司諾貝爾自從1865年3月遷居德國漢堡,6月組建了「阿爾弗萊德·諾貝爾公司」,冬天開辦了克魯梅爾工廠。 可是在1866年,克魯梅爾工廠的一聲巨響,使得當時正在美國考察的諾貝爾,不得不急忙趕回德國。 後經達那炸葯的發明,克魯梅爾工廠的恢復,接着出現了一個空前發展的新時期。 從 1865年至 1873年這段時間,諾貝爾的住宅和他的實驗室,一直設在工廠的所在地——克魯梅爾,而「阿爾弗萊德·諾貝爾公司」的營業辦公室,則設在漢堡。 克魯梅爾工廠生產的達那炸葯,通過漢堡,這個歐洲當時最大的海港,源源不斷地運往德國各地,很快又銷往歐洲和其他海外市場。 直到1870年,世界各地陸續建起了新的工廠,基本上達到了自產自銷,這種供貨業務便停止了。 1870年,克魯梅爾工廠再次發生爆炸。 6年後工廠重建。 工廠的規模比原先擴大了。 「阿爾弗萊德·諾貝爾公司」經過改組後,成為一家生產達那炸葯的有限責任公司,總部仍然設在漢堡。 由於達那炸葯的銷路看好,尤其是奧地利和匈牙利等國的用戶大量增加,這家公司第一次改名,稱作「德國-奧地利-匈牙利達那炸葯有限公司」。 公司的規模繼續擴大。 除了原有的克魯梅爾工廠以外,還包括 1868年在扎姆基興建的工廠,和1873年在普雷斯堡完成的大型工廠。 改名後的這家公司,由於不帶「諾貝爾」的名字,產品銷路一度受挫。 於是,又將公司的名稱改為:「達那炸葯有限公司,原阿爾弗萊德·諾貝爾公司」。 嗣後,諾貝爾不斷改進技術,取得了越來越多的專利發明,基于這些專利發明新產品,工廠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 公司的信譽越來越高,很多人都願意購買這家公司的股票,因而公司的股金也就不斷增長。 公司開張時的資本為350萬馬克,1888年增至500萬馬克,1898年為 900萬馬克, 1908年為1200萬馬克, 1918年為3600萬馬克。 1919年至1923年間,竟然逐漸增加到2.5億馬克的資本股票,以及0.5億馬克的優先股金。 不過,這顯然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所出現的嚴重通貨膨脹造成的。 1925年,這家公司成立60周年之際,公司股金已穩定在3000萬馬克。 在這家漢堡公司發達後不久,諾貝爾還為奧地利和匈牙利另立了一家公司,即「諾貝爾達那炸葯有限公司」,其總部設在維也納。 值得提及的是,克魯梅爾工廠,這座曾經將諾貝爾手中的發明轉變為具有實用價值的爆炸物,從而使諾貝爾贏得了大量財富的工廠,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整個工廠的炸葯產量急劇下降。 這個工廠當時擁有僱員已達2700名。 雖然遭到了戰後經濟蕭條的嚴重影響,但是不久便完成了工廠轉產的問題。 工廠裡的工程師和工人們,利用未遭破壞的機器和實驗室,來製造和平時期需要的產品。 接着,在克魯梅爾,又建造了一座大型的研究實驗室、兩座新工廠。 一座工廠生產人造絲,另一座工廠製造「維斯特拉」化纖。 這兩種紡織纖維產品,都是以低硝處理的纖維素為材料織成的。 這些新型產品,對後來紡織工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這些新產品在製造過程中所遇到的許多技術問題,則都是依據諾貝爾在 1893年至 1894年間在意大利聖雷莫的實驗室裡進行的開創性研究和設計,才得以解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魯梅爾工廠發展到了擁有 9000名僱工,德國最大的彈葯廠。 1945年4月的一天。 克魯梅爾工廠在一次空襲中,被一千多枚重型炸彈摧毀。 而這些炸彈改採用的炸葯,也正是以諾貝爾自己的發明為基礎而製造出來的。 戰後,在廢墟中,人們找到了為紀念達那炸葯發明者和工廠創始人而聳立的諾貝爾塑像。 此時的它,已經彈痕纍纍,遍體鱗傷,雙眼流露出憂傷的神情。 5普法戰爭與法國公司諾貝爾從年輕時開始,多次到過法國。 1851年他18歲那年,就在巴黎的大學實驗室學習,並且留下了他那刻骨銘心的一段初戀。 1858年,面臨着破產的父親,讓通曉法語的諾貝爾來到巴黎貸款。 第1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諾貝爾傳》
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