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萊特斯蒂特金質獎章「達那炸葯」的名字,在世界各地不脛而走。 以前曾經對硝化甘油懷有恐怖感的人,曾經指責、反對諾貝爾的人,都很快改變了看法。 報紙也開始讚揚諾貝爾,稱他是「一位不向任何艱難困苦低頭的青年發明家」。 這個時期,社會上也流傳着一種說法,說諾貝爾有一次發現硝化甘油從容器中漏出來,被包裝箱裡的矽藻土所吸收,形成了一種生麵糰似的東西。 於是,他從中獲得了啟發。 但是,在這種說法出現後不久,諾貝爾就在許多場合,鄭重其事地宣佈,並沒有發生過這樣一件偶然的事情。 他說:“我的確從未在任何場合,注意到硝化甘油偶然滲漏到矽藻土裡的事,而這種矽藻土竟然裝得如此之多,以至于能夠形成一種可塑的或濕潤均勻的材料。 這種想象中的事,必定是出自某位把猜測當作事實的人。 “導致我採用矽藻土製造達那炸葯的原因,是它在乾燥後出現的體積膨脹,自然還有它在經過實驗後所表明的多孔特性。 「因此,達那炸葯並非由於偶然的原因產生的,而是由於從一開始,我便注意到了液態炸葯的不利方面,並且着手尋找一種克服這一缺點的方法。 」 達那炸葯的發明,既不是突如其來、垂手可得的東西,也不是某種浪漫的巧合的結果。 而是像諾貝爾所有的發明一樣,說得更恰當一點,是堅持不懈的研究與勤奮努力的結果。 1868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授予諾貝爾父子倆萊特斯蒂特金質獎章,以表彰他們所作出的「對人類具有實用價值的重大發現」。 其中對愛默紐爾的頌詞是:「表彰他在使用硝化甘油作為一般性炸葯方面的貢獻」。 對阿爾弗萊德的頌詞是:「表彰他作出了達那炸葯這樣一種更為實用的發明」。 瑞典皇家科學院創建於 1739年。 該院頒發萊特斯蒂特獎的宗旨是:鼓勵那些在藝術、文學或科學領域中出現的傑出成就,以及那些對人類具有實用價值的重大發現和發明。 這種獎在當時是很有權威性的一種獎勵,它與後來設立的諾貝爾獎十分相似。 而且瑞典皇家科學院後來還被諾貝爾指定為,負責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諾貝爾機構。 此時的愛默紐爾,雖然長期臥床不能動彈,但是他在有生之年,榮幸地獲得了祖國給予他的最高獎賞,心裡感到由衷地高興。 另外,由於他的兒子阿爾弗萊德在事業上的成功,因而過上了沒有經濟憂慮的好日子,心安理得地享了幾年清福。 在榮譽面前,阿爾弗萊德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父親。 他在信中寫道:父親,熱烈地祝賀您。 我的達那炸葯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說有一些成就的話,那也是因為從小受到您的指教,最後才取得這一發明的。 阿爾弗萊德不禁想起,自從聖彼得堡諾貝爾父子工廠破產後,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瑞典,自己同父親,還有當時健在的弟弟埃米爾,在一間狹小、昏暗的實驗室裡埋頭實驗,那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情景。 海倫涅堡試驗車間的爆炸聲,使他失去了惟一聰明可愛的弟弟,老父從此臥病不起,……阿爾弗萊德不禁潸然淚下。 3愛迪生與達那炸葯達那炸葯這一新產品的出現,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當時年僅21歲。 此時他正在波士頓西部聯盟電報局工作。 一日,愛迪生在閲讀了1868年的一份技術刊物後,在他自己的日記本上寫道:去年,瑞典科學家阿爾弗萊德·諾貝爾改進了一種方法,把硝化甘油溶入到不起化學反應的物質裡,因而能夠比較安全地處理這種爆炸物。 愛迪生興奮地告訴他的助手亞當斯說,他完全被諾貝爾發明的達那炸葯的驚人性能「激動起來」了。 在亞當斯的幫助下,愛迪生決定對達那炸葯的性能作一番研究。 愛迪生接着寫道:我們測試了我們認為份量很小的一點,但卻產生了如此可怕和預想不到的結果,以至令我們感到驚恐不已。 我們開始認識到,我們擁有的實際上是一個十分累贅而又很大的珍品。 清晨6點鐘。 我把炸葯裝進一個汽水瓶,繫上一根繩子,用紙包好,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它棄于國土偏僻處和華盛頓街區的下水道內。 自從達那炸葯進入世界市場之後,過去一些由於過分費錢費時而不可設想的工程,例如礦山、工業和交通運輸方面的工程,几乎立即上馬了。 其中僅以諾貝爾生前進行的幾項大型工程為例,就有在 1872年至1882年間完成的聖哥薩特鐵路線上的隧道工程;1876年和 1885年紐約市東河海爾蓋特河道上水下礁石的爆破清除工程;1890年至1896年間進行的多瑙河鐵門段河道的疏濬工程;1881年至1893年間希臘科林思運河的開鑿工程;等等。 儘管如此,各國當局對達那炸葯仍然心有餘悸,並且制訂了種種限制措施,禁止這種以硝化甘油為主要成分的達那炸葯進口。 另一方面,那時從科學家到包工頭,都對達那炸葯懷有濃厚的興趣。 可是,最大的主顧——礦主,卻仍然很保守,他們寧願使用危險性較大而爆破力也較大的液態火藥。 因為他們認為,液態火藥的價格便宜,而達那炸葯只不過是被沖淡了的硝化甘油。 從 19世紀 60年代的報刊上看來,世界各地的科技界和銷售界,對此爭議很大。 大概經過了七八年的時間,達那炸葯才真正站穩了腳跟,真正控制了市場。 第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諾貝爾傳》
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