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貽,字貽之。 咸通八年登第。 《省試夜潛紀長句於都堂西南隅》云:“褒衣博帶滿塵埃,獨向都堂納捲回。 蓬巷幾時聞吉語,棘籬何日免重來?三條燭盡鐘初動,九轉丹成鼎未開。 殘月漸低人擾擾,不知誰是謫仙才。 ”又云:「白蓮千雜照廊明,一片‧平雅頌聲。 報道第三條燭盡,南宮風月寫難成。 」 ○段成式 成式紀云:“武宗癸亥三年夏,余與張君希復善繼同官秘書,鄭君符夢復連職仙署。 會暇日遊大興善寺,因問《兩京新記》及《遊目記》,多所遺略。 乃約一旬尋兩街寺,以街東興善為首,二記所不具,則別錄之。 游及慈恩,初知官將並寺,僧眾草草,乃泛問一二上人及記塔下畫跡,游於此遂絶。 後三年,余職于京洛,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歸京,在外一甲周,所留書籍,扌前壞居半,於故簡中睹與二亡友游寺,瀝血淚交。 當時造‧樂事,邈不可追,複方刊整,才足續穿蠹,然十亡五六矣。 靖恭坊大興善寺東廊之南,素和尚院,庭有紫桐四株,素之手植。 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 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果脂,不可浣。 昭國東門鄭相嘗與丞郎數人避暑,惡其汗,謂素曰:「弟子為和尚伐此木,各植一鬆也。 」及暮,素戲祝曰:「木,我種汝二十餘年,汝以汗為人所惡,來歲若復有汗,我必薪汝。 」 自是無汗。 寶曆末,余見說已十五六年無汗矣。 素公不出院,轉《法華經》三萬七千部,夜常有貉子聽經。 齋時,烏鵲就掌取食。 長慶初,庭前牡丹一朵合歡,有僧玄幽題此院詩,警句云:「三萬《蓮經》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 」 長樂坊安國寺紅樓,睿宗在藩時舞榭。 東禪院亦曰木塔院,院門西北廊五壁,吳道子弟子釋思道畫釋梵八部,不施彩色,尚有典刑。 常樂坊趙景公寺,隋開皇三年置,本曰弘善寺,十八年改焉。 南中三門裡東壁上,吳道玄白畫地獄變,筆力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吳畫中得意處。 三階院西廊下,范長壽畫西方變,及十六觀寶池,尤妙絶,諦視之,覺水入浮壁。 院門上白畫樹石,頗似閻立德。 余攜立德行天祠粉本驗之。 西中三門裡門南,吳生畫龍及刷天王須,筆跡如鐵。 有執爐天女,竊眸欲語。 辭:《吳畫聯句》:“慘淡十堵內,吳生縱狂跡。 風‧將逼人,鬼神如脫壁。 柯。 其中龍最怪,張甲方汗慄。 黑夜‧‧時,安知不霹靂。 (繼。 )此際忽仙子,獵獵衣舄奕。 妙瞬乍疑生,參差奪人魄。 夢。 往往乘猛虎,沖梁聳奇石。 蒼峭束高泉,角睞警欹側。 柯。 冥獄不可視,毛戴腋流液。 苟能水成河,那更沈火宅?(‧上人。 ” ) 通政坊寶應寺。 韓‧,藍田人。 少時常為酒家送酒。 王右丞兄弟未遇,每貰酒漫遊,‧嘗徵債於王家,戲畫地為人馬。 右丞精思丹青,奇其意趣,乃歲與錢二萬,令學畫十餘年。 今寺中釋梵天女,悉齊公妓小小等寫真也。 寺有韓‧下生幀彌勒,衣紫袈裟。 右邊仰面菩薩及二獅子尤入神。 又有舊鐵石及齊公所喪一歲子,漆子如羅‧羅,每盆供日出之。 寺中彌勒殿,齊公寢堂也。 東廊北面,楊岫之畫鬼神,齊公嫌其筆跡不工,故止一堵。 平康坊菩薩寺,佛殿東西障日及諸柱上圖畫,是東廊跡,舊鄭法士畫。 開元中,因屋壞,移入大佛殿內槽北壁。 食堂前東壁上,吳道玄畫《智度論》,色偈、變偈是吳自題,筆跡遒勁,如磔鬼神毛髮。 次堵畫禮佛仙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 佛殿內槽後壁,吳道玄畫消災經事,樹石古險。 元和中,上欲令移之,慮其摧壞,乃下詔擇畫手寫進。 佛殿內槽東壁,維摩變,舍利弗角膝而轉睞。 元和末,俗講僧文淑裝之,筆跡盡矣。 故興元鄭公尚書題北壁僧院詩曰:「但慮彩色污,無虞臂胛肥。 」‧寺碑陰,雕飾奇巧,相傳鄭法士所起樣也。 初,會覺上人以施利起宅十餘畝,工畢,釀酒百石,列瓶瓮於兩廡下,引吳道玄觀之,因謂曰:「檀越為我畫,以是賞之。 」吳生嗜酒,且利其多,忻然而許。 余以蹤跡似不及景公寺畫中三門內東門塑神,善繼云:「是吳生弟子王耐‧之手也」。 翊善坊保壽寺,本高力士宅,天寶九載,舍為寺。 初鑄鐘成,力士設齋慶之,舉朝畢至,一擊百千。 有規其意,連擊二十杵。 經藏閣規創危巧,二塔火珠,受十餘斛。 河陽從事李涿,性好奇古,與僧智增善,嘗俱至此寺,觀庫中舊物。 忽于破瓮中得物如被,幅裂污坌,觸而塵起。 涿徐視之,乃畫也。 乃以州縣圖三及縑三十獲之,令家人裝治之,大十餘幅。 訪於常侍柳公權,方知張萱所畫《石橋圖》也。 玄宗賜力士,因留寺中,後為鬻畫人宗牧言於左軍,尋有小使領軍卒數十人至宅,宣敕取之,即日進入。 先帝好古,見之大悅,命張於‧韶院。 寺有先天菩薩幀,本起成都妙積寺。 開元初,有尼魏八師者,常念《大悲咒》。 雙流縣百姓劉乙名意‧,年十一,自欲事魏尼,尼遣之不去,常奧室立禪。 嘗白魏雲,先天菩薩見身此地,遂篩灰於庭。 一夕,有巨跡數尺,輪理成就。 因謁畫工,隨意設色,悉不如意。 有僧楊法成,自言能畫,意‧常合掌仰祝,然後指授之。 以近十稔,工方就。 後塑先天菩薩。 凡二百四十首,首如塔勢,分臂如意蔓其榜子。 有一百四十日鳥樹,一鳳四翅,水肚樹。 所題深怪,不可祥悉。 幌軒凡十五卷。 柳七師者,崔寧之甥,分三捲往上都流行。 時魏奉古為長史,進之。 後因四月八日賜高力士。 今成都者,是其次本。 第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唐詩話》
第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