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間淮浙士人以疾不仕,因以行義聞鄉裡者二人:楚州徐積仲車,蘇州朱長文伯原。 仲車以聾,伯原以跛,其初皆舉進士,既病,乃不復出,近臣多薦之,因得為州教授,食其祿,不限以任。 伯原吾鄉裡,其居在吾黃牛坊第之前,有園宅幽勝,號樂□。 與林樞密子中尤厚善,紹聖間力起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卒。 仲車貧甚,事母至孝,父早棄家,不知所終,乃儘力於母。 既死,圖其像,日祭之,飲食皆持七箸,舉進于像上,若食之者,像率淋漓玷汙。 父名石,每行山間或庭宇,遇有石輒躍以過,偶誤踐,必嗚咽流涕。 好作詩,頗豪怪,日未嘗輟,有六千餘篇。 每客至不暇見,必辭以作詩忙,終於家。 蘇子瞻往來淮甸,亦致禮,以為獨行君子也。 錢塘西湖舊多好事僧,往往喜作詩,其最知名者熙寧間有清順、可久二人,順字怡然,久字逸老,其徒稱順怡然、久逸老,所居皆湖山勝處,而清約介靜,不妄與人交,無大故不至城市,士大夫多往就見。 時有饋之米者,所取不過數斗,以瓶貯,置幾上,日取其三二合食之,雖蔬茹亦不常有,故人尤重之。 其後有道潛,初無能,但從文士往來,竊其緒餘,並緣以見當世名士,遂以口舌論說時事,譏評人物,因見推稱,同時有思聰者亦似之,而詩差優。 近歲江西有祖可、惠洪二人,祖可詩學韋蘇州,優此數人。 惠洪傳黃魯直法,亦有可喜,而不能無道潛之過。 祖可病癩死,思聰宣和中棄其學為黃冠,又從而得官,道潛、惠洪皆坐累編置,風俗之變,雖此曹亦然,如順、久未易得也。 孫樞密固人物方重,氣貌純古,亦以至誠厚德名天下。 熙寧間神宗以東宮舊僚托腹心,每事必密詢之,雖數有鯁論,而終不自暴于外,言一定不復易,雖一日數返,守一辭不為多言。 其子樸嘗為人道其家庭之言曰:為人當以聖賢為師,則從容出於道德;若急於名譽,老死亦安一節,不足學。 故秉政于元豐、元祐間皆未嘗不為士大夫所推尊,而訖不見驚世駭俗之事。 其名四子長即樸,次名曰雍、曰野、曰戇,可見其志也。 居高山者常患無水,京口甘露、吳下靈岩皆聚徒數百人而沽水于下,有不勝其勞者。 今道場山亦無水,以污池積雨水,供濯溉,不得已則飲之。 人無食猶可,水不可一日缺,但有水者不知其為重爾。 吾居東西兩泉,西泉發於山足,蓊然澹而不流,其來若不甚壯,匯而為沼才盈丈,蓋其餘流于外。 吾家內外幾百口,汲者繼踵,終日不能耗一寸。 東泉亦在山足,而伏流決為澗,經碧淋池,然後會大澗而出,傍澗之人取以灌園者皆此水也。 其發於上以供吾飲,亦才五尺。 兩泉皆極甘,不減惠山,而東泉尤冽,盛夏可冰齒,非烹茶釀酒不常取。 今歲夏不雨幾四十日,熱甚,草木枯槁,山石皆可薰灼人。 凡山前諸澗悉斷流,有井者不能供十夫一日之用,獨吾兩泉略不加損。 平居無水者既患不能得水,有水而易涸者方其有時又以為常而不貴,今吾泉乃特見眾艱于得水之時,故居者始知其利,蓋近於有常德者。 天固使吾有是居也哉! 李亙字可久,兗州人,舉進士,少好學,通曉世事。 吾識之最早,知其卓然必有立者。 吾守許昌,一旦冒大雪自兗來,見留十日而去,未嘗及世事,惟取古人出處所難明者質疑于余。 後為南京寧陵丞徐丞相擇之作尹,特愛之,擇之當國,乃浸用為郎官。 建炎末虜犯淮南,亙不及避地,久之不相聞,有言亙已屈節于劉豫者,余深以為不然。 既而聞為豫守南京,且遷大名留守。 余雖悵然,然念亙終必不忍至此。 今春徐度自臨安來,雲見其鄉人,雲亙謀歸本朝,已為豫族誅矣。 不覺為流涕,乃知余信之為不謬,亙有知慮,見事速,此其間委折必有可言者,恨知之未詳也。 趙俊字德進,南京人,與余為同年生,余自榜下不相聞,守南京始再見之,官朝奉郎。 新作小廬在城北杜門,雖鄉裡不妄交。 劉器之無恙時居河南,暇時獨一過之。 徐擇之於鄉人最厚,亦善俊,及為丞相,鄉人多隨其材見用,俊未嘗往求,擇之亦忘之,獨不得官。 建炎末虜將南牧,或勸之避地,俊曰:但固吾所守爾,死生命也,避將何之?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繼,俊晏然安其居,卒不動。 劉豫僭號,起為虞部員外郎,辭疾不受,以告畀其家,卒卻之,如是再三,豫亦不復強。 凡家書文字一不用豫僭號,但書甲子,後三年死,此亦徐度雲。 自兵興以來常恨未見以大節名世者,在建康得一人曰通判府事楊邦。 又嘗表諸朝得謚,而立廟祀。 今又聞亙與俊皆故人,蓋可尚,世猶未有能少發明之者。 他日當求其事,各為之作傳。 蔣侍郎堂家藏楊文公與王魏公一帖,用半幅紙,有摺痕,記其略云:昨夜有進士蔣堂攜所作文來,極可喜,不敢不布聞,謹封拜呈。 後有蘇子瞻跋云:夜得一士,旦而告人,察其情若喜而不寐者。 蔣氏不知何從得之,在其孫彞處也。 世言文公為魏公客,公經國大謀人所不知者,獨文公得與觀,此帖不特見文公好賢樂士之急,且得一士必亟告之,其補于公者亦固多矣。 片紙折封,尤見前人至誠相與,簡易平實不為虛文,安得復有隱情不盡,不得已而苟從者,皆可為後法也。 第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避暑話錄》
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