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語,故有「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是魯公」之言,人以為戲談,今蜀人多稱之。 崇寧末安國同為郎,成都人詹某為諫官,故以安國嘗建言移寺省,上章擊之,其辭略云:謹按某官人材闒冗,臨事冬烘。 蓋以其蜀人,聞者無不笑之。 安國性隱而口吃,每戟手躍于眾曰:吾不辭譴逐,但冬烘為何等語。 於是傳之益廣,遂目為冬烘公。 李文靖公沆為相,專以方嚴重厚鎮服浮躁,尤不樂人論說短長附己。 胡秘監旦謫□州,久未召,嘗與文靖同為知制誥,聞其拜參政,以啟賀之,歷詆前居職罷去者云:呂參政以無功為左丞,郭參政以失酒為少監,辛參政非材謝病□拜尚書,陳參政新任失旨退歸兩省。 而譽文靖甚力,意將以附之。 文靖愀然不樂,命小史封置篋曰:吾豈真有優於是者,亦適遭遇耳。 乘人之後而譏其非,吾所不為況欲揚一己而短四人乎?終為相,旦不復用。 婦人疾莫大於產蓐,倉猝為庸醫所殺者多矣,亦不素講故也。 舊嘗見杜任作《醫準》一卷,記其平生治人用藥之驗,其一記郝質子婦產四日,瘛瘋載眼、弓背反張,任以為癔病,與大豆紫湯、獨活湯而愈。 政初間余妻才分娩,猶在蓐中,忽作此證,頭足反接,相去幾二尺。 家人驚駭,以數婢強拗之不直,適記所云,而藥囊有獨活,乃急為之,召醫未至,連進三劑,遂能直,醫至則愈矣,更不復用大豆紫湯,古人處方神驗類爾。 但世用之不當其疾,每易之。 自是家人有臨乳者應所須藥物必備,不可不廣告人,二方皆在《千金》第三卷。 趙康靖公概厚德長者,口未嘗言人短,與歐文忠公同為知制誥,後亦同秉政,及文忠被謗,康靖密申辯理,至欲納平生誥敕以保之,而文忠不知也。 中歲常置黃黑二豆于几案間,自旦數之,每興一善念,為一善事,則投一黃豆于別器,暮發視之,初黑豆多於黃豆,漸久反之。 既謝事歸南京,二念不興,遂徹豆無可數。 人強於為善,亦要在造次之間每日防檢,此與趙清獻公焚香日告其所行之事于上帝同。 今夏不雨四十日,自江左連湖外皆告旱,常歲五六月之間梅雨時,必有大風連晝夕,逾旬乃止,吳人謂之舶趠風,以為風自海外來,禱于海神而得之,率以常。 今歲特無有,故暑氣猶烈,六月二十日晚忽雨至夜中,明日又雨。 其晚臥池上,河漢當空,梧竹颯然,遂有秋意。 蓋前一日立秋,氣候不應如是速也。 余比歲不作詩,舊喜湧前輩佳句,亦忘之,忽記劉原甫詩云:涼風響高樹,清露墜明河。 雖復夏夜短,已覺秋氣多。 若為余言者,起傍池徐步環繞數十匝,吟詠不能自已,僮仆皆已睡。 前此適有以酴縻新酒相餉者,乃‧戚起,取連三杯飲之,意甚適,不知原甫當時能如此否?然詩末云:艷膚麗華燭,皓齒揚清歌。 臨觴不作意,奈此粲者何。 則與吾異,此詩當是在長安時作,恨此一病未除也。 石介守道與歐文忠同年進士,名相連,皆第一甲。 國初諸儒以經術行義聞者但守傳注以篤厚謹修表鄉裡,自孫明復為《春秋發微》,稍自出己意,守道師之,始唱為闢佛老之說,行之天下。 文忠初未有是意,而守道力論其然,遂相與協力,蓋同出韓退之。 及為慶歷《聖德詩》,遂偃然肆言臧否卿相不少貸。 議者謂元和《聖德詩》但獎用兵之善,以救正元姑息之弊。 且時已異用,推憲宗之意而成之,固不害為獻納,豈有天子在上方欲有為,而匹夫崛起,擅參予奪于其間乎?孫明復聞之曰:為天下不當如是,禍必自此始。 文忠猶未以為然,及《朋黨論》起,始悟其過。 故嘉祐治平之政施行與慶歷不同,事欲求成,亦必歷更而後盡其變也。 盧懷慎好儉,家無金玉錦繡之飾,此固美事,然史言妻子至寒餓,宋璟等過之,門不施箔,風雨至,引席自障,則恐無是理。 今身為宰相,俸廩非不足,不以富貴寵祿為淫侈,足矣,何至于妻子寒餓乎?門不施箔,尤非是宰相所居,縱無箔,客至亦為少引于內,必不至風雨侵坐。 懷慎雖無甚過人,亦不全為奸偽,此事蓋出鄭處晦《明皇雜事》,史臣妄信之。 天下自有中道,遂不遠人情,君子行之,非專區區以取名,前世士大夫乃有過為矯飾。 自謂懷慎所常行者,子瞻兄弟深不以為然,因制科論題出《魏志·和洽傳》「大教在通人情」,蓋有所諷。 四明溫台間山谷多產菌,然種類不一,食之間有中毒,往往有殺人者,蓋蛇虺毒氣所薰蒸也。 有僧教掘地,以冷水攪之令濁,少頃取飲,皆得全活。 此方自見《本草》,陶隱居注謂之「地漿」,亦治楓樹菌食之笑不止,俗言笑菌者,居山間不可不知此法。 士大夫服丹砂死者前此固不一,余所目擊林彥振平日充實飲啖兼人,居吳下,每以強壯自誇。 有醫周公輔言得宋道方煉丹砂秘術,可延年而後無害。 道方拱州良醫也。 彥振信之,服三年,疽發於腦,始見髮際,如粟,越兩日項頷與胸背略平,十月死。 方疾亟時,醫使人以帛漬所潰膿血,濯之水中,澄,其下略有丹砂,蓋積于中與毒俱出也。 謝任伯平日聞人蓄伏火丹砂,不問其方,必求之,服唯恐盡,去歲亦發腦疽,有人與之語,見其疾將作,俄頃覺形神頓異,而任伯猶未之覺,既覺,如風雨,經夕死。 十年間親見此兩人可以為戒矣。 第1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避暑話錄》
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