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太祖時,額駙何和禮授都統,達爾漢繼之。 太宗時,巴雅思祜朗授都統,拉哈繼之。 自是禦前侍衛大臣、護軍前鋒統領,皆為專職。 亦有僅受歲祿,而護從隨征受命一充其任者。 至出鎮西北,則自定邊左副將軍策淩始。 踵其後者,世宗時,觀音保為領隊大臣,高宗時,色布騰巴勒珠爾為參贊大臣。 其授文職者,止天命間蘇鼐、乾隆間福隆安二尚書而已。 侍衛處領侍衛內大臣, 正一品。 內大臣, 初制正一品,後改從一品。 各六人。 鑲黃、正黃、正白旗各二人。 散秩大臣、都統、護軍前鋒統領、滿大學士、尚書內特簡。 散秩大臣無員限。 從二品,食三品俸。 主事一人。 署主事三人。 筆帖式二十有七人。 內委署十五人。 協理事務侍衛班領, 正三品。 侍衛班領, 正四品。 各十有二人。 署班領二十有四人。 侍衛什長七十有九人,宗室九人。 侍衛一等 正三品。 六十人, 旗各二十人。 宗室九人。 旗各三人。 二等 正四品。 百五十人, 旗各五十人。 三等 正五品。 二百七十人, 旗各九十人。 宗室六十有三人。 旗各二十一人。 藍翎侍衛九十人。 旗各三十人,三旗通為五百七十人。 內隷黏竿處三十四人,上駟院二十四人,上虞備用處三十六人。 善撲營、武備院無常額。 四等侍衛、漢侍衛, 分一、二、三等及藍翎。 俱無員限。 親軍校, 正六品。 署親軍校, 初無品級。 乾隆五十一年定從八品。 各七十有七人。 領侍衛掌董帥侍衛親軍,偕內大臣、散秩大臣翊衛扈從。 協理、主事、筆帖式,分掌章奏文移。 侍衛掌營衛周廬,更番侍直。 分兩翼宿衛。 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為內班,太和門為外班。 行幸駐蹕如宮禁制。 朝會、祭祀出入,則衛官填街,騎士塞路。 領侍衛內大臣、侍衛班領,帥豹尾班侍衛。 散秩大臣、侍衛什長,執纛親軍以供導從,大閲則按隊環衛。 親軍校掌分轄營眾。 其常日侍直者,禦前大臣、 王大臣兼任。 禦前侍衛、禦前行走、乾清門行走, 俱侍衛內特簡。 無常員。 故事,凡宿衛之臣,惟滿員授乾清門侍衛,其重以貴戚或異材,乃擢入禦前。 漢籍輒除大門上侍衛,領侍衛內大臣轄之。 其以材勇擢侍乾清門者,班崇極矣。 惟嘉慶問楊芳特授國什哈轄,漢國什哈內大臣,歎為未有。 其出入扈從者,後扈大臣二人, 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兼任。 前引大臣十人。 內大臣、散秩大臣、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副都統兼任。 所轄奏事處, 禦前大臣兼管。 侍衛一人, 禦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內特簡。 章京六人, 內府司員四人。 各部、院司員二人。 筆帖式二人, 內府筆帖式兼充。 奏蒙古事侍衛六人。 乾清門或大門侍衛兼充。 初,太祖以八旗禁旅戡定區夏,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皆自將,爰遴其子弟,命曰侍衛,亦間及宗室秀彥、外籓侍子,統以勛戚,備環直焉。 順治元年,定侍衛處員數。 如前所列。 時漢廕生亦與選,尋罷。 康熙二十九年,擢武進士嫻騎射者為侍衛,附三旗。 三十七年,增宗室侍衛,無常員。 雍正七年定九十人。 雍正三年,選藍翎侍衛材力魁健者置四等。 後復如故。 明年,定武進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衛,二、三名授二等,二甲選三等,三甲選藍翎,置滿洲主事一人。 乾隆三十六年,以隨印協理事務侍衛班領為一等,侍衛班領為二等。 凡十人置一長,三旗什長六十人,宗室九人。 四十年,增委署親軍校七十有七人。 嘉慶十九年,以散秩大臣無辦事責,諭凡擢都統者停兼職。 鑾輿衛掌衛事大臣一人。 正一品。 無專員,以滿、蒙王、公、大臣兼授。 鑾輿使, 初制正二品。 康熙二年改正三品,七年復故。 滿洲二人, 凡滿缺並以蒙古人兼授。 漢軍一人。 凡漢軍缺並以漢人兼授。 其屬:堂主事,滿洲一人。 經歷經歷,漢一人。 筆帖式,滿洲七人,漢軍三人。 又六所、一衛:曰左所,曰右所,曰中所,曰前所,曰後所,日馴象所,曰旗手衛。 冠軍使, 初制正三品。 康熙二年改正四品,七年復故。 宗室一人,滿洲、漢軍七人。 雲麾使, 初制正四品。 康熙二年改正五品,七年復故。 宗室二人,滿洲、漢軍十有八人。 治宜正, 初制正五品。 康熙二年改正六品,七年復故。 宗室三人,滿洲、漢軍二十有九人。 整宜尉, 初制正六品。 康熙二年改從,七年復故。 雍正十年升正五品,後復改從六品。 宗室三人,滿洲、漢軍二十有三人。 鳴贊鞭官, 由太常、鴻臚二寺贊禮郎、鳴贊官咨補。 滿洲四人,學習二人。 鑾輿使掌供奉乘輿秩序鹵簿,辨其名物與其班列。 凡祭祀、朝會、時巡、大閲,帥所司供厥事。 左所掌輿乘輦路;右所掌傘蓋、刀戟、弓矢、殳槍;中所掌麾氅、幡幢、纛幟、節鉞、仗馬;前所掌扇壚、瓶盂、杌椅、星拂、禦仗、椶薦、靜鞭、品級山;後所掌旗爪、吾仗;馴象所掌儀象、騎駕、鹵簿、前部大樂;旗手衛掌金鉦、鼓角、鐃歌大樂,兼午門司鐘,神武門鐘鼓樓直更。 主事掌章奏。 經歷掌文移。 其別設者:往制,步輦雲麾使一人,治宜正三人,駕庫管理整宜尉二人,俱漢軍為之。 後分金、玉、象、革、木五輅,並拜褥、椶毯、蓖頭、亭座、駕衣諸管理,派冠軍使以次各官兼攝,則參用滿員。 順治元年,設錦衣衛,置指揮等官。 明年,更名鑾儀衛,定各官品秩。 時共五所,所止存一司。 四年,省指揮使,置鑾儀使以次各官。 明年,省副官及衛官百十有四人。 六年,增攝政王下漢二品鑾儀使,三品冠軍使,四品雲麾使,五品治儀正,各二人;整儀尉三人。 後俱省。 九年,始以內大臣掌 衛事。 乾隆九年置兼理衛事一人。 十四年省,二十六年復置總理衛事內大臣一人,三十年又省。 十一年,定鑾儀使滿、漢各二人。 康熙三十一年省漢一人。 乾隆五十年分滿使為左、右。 五十七年複舊制。 陪祀冠軍使,漢二人。 康熙二十三年,掌步輦事。 三十七年,以一人掌庫事。 四十八年俱停。 設左、右、中、前、後五所,鑾輿、馴馬、擎蓋、弓矢、旌節、幡幢、扇手、斧鉞、戈戟、班劍十司。 設馴象一所,分東、西二司。 設旗手一衛,分左、右二司。 定冠軍使十人, 宗室一人,滿洲七人,漢軍二人。 雲麾使二十有二人, 宗室二人,滿洲十二人,漢軍八人。 閒散六人。 滿缺。 治儀正二十有四人, 宗室四人,漢軍二十人。 閒散十有八人。 滿缺。 整儀尉二十有九人, 宗室四人,滿洲十有五人,漢軍十人。 十五年,省滿洲經歷一人。 康熙十六年,改經歷為漢缺,增置滿洲主事一人。 乾隆三十七年,增置鳴贊鞭官四人。 嘉慶十三年增學習二人。 四十八年,置總辦、協辦、堂務、 冠軍使各一人。 所、衛冠軍使兼充。 嘉慶六年更名綜理七所事務冠軍使,派雲麾使二人協理。 光緒三十三年,省冠軍使二人,雲麾使八人,治儀正十人,整儀尉四人。 定宗室員限, 如前所列。 餘並滿、漢參用。 宣統元年,避帝諱,改鑾儀使為鑾輿使,治儀正、整儀尉並易「儀」為「宜」。 驍騎營八旗都統, 初制正一品,後改從一品。 滿、蒙、漢軍旗各一人。 副都統, 正二品。 旗各二人。 參領, 正三品。 副參領, 正四品。 俱九十有六人。 滿洲、漢軍各四十人,蒙古十有六人。 佐領, 正四品。 驍騎校, 正六品。 俱千一百五十有一人。 滿洲各六百八十有一人,蒙古各二百有四人,漢軍各二百六十有六人。 協理事務參領四十人。 滿洲、漢軍各十有六人,蒙古八人。 本旗參領內選充。 章京,筆帖式,俱百四十有四人, 滿洲各六十有四人,蒙古各三十有二人,漢軍各四十有八人。 隨印房行走散秩官無定員。 第5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5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