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知花改岸,始驗鳥隨舟。 」鍾云:「寫舟行奇幻入神。 」案此四句寫景之妙,心中實有體驗,筆下實有工夫,非奇幻之謂也。 蓋江平水緩,泛舟不覺其流,忽見有山豁然乃覺之。 於是視其岸,而岸改矣。 何以知之?岸上之花改也。 仰觀其鳥,而鳥不改,始悟舟行鳥飛相隨之故,而其實皆江平疑不肯流誤之也。 此詩之妙,全在第二句點出眼睛。 反之,江最不平最肯流者,無如《放船》一首云:「送客蒼溪縣,山寒雨不開。 直愁騎馬滑,故作放船回。 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 江流大自在,坐穩興悠哉。 」此首最妙在第三聯,寫下水船其去如箭之狀。 亦借兩岸之峰巒、橘柚形容之,工夫在一寫過去,一寫未來。 過去者初未留神,迨見有一片青蒼之色,始想是峰巒,而惜其已過矣;於是留神未來者,又見遠遠一片黃色。 揣想之,知其為橘柚也。 然此首直說易解,非如前首于不流中說流也。 「改岸」之「改」,從《左傳》「服改矣」來。 「改岸」「隨舟」,又從佛家「舟行岸行」之說來。 《後游》云: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鍾云:「『無私』二字解不得,有至理。 」《江亭》云:「寂寂春將晚,欣欣物目私。 」鍾云:「自私無私,各有其妙、傳不出。 」 均此春物,而忽言「無私」,忽言「自私」,宜敬伯之解不得、傳不出也。 不思江山何待,即待此花柳等物,為之點綴。 前此經過秋冬,搖落閉墊,黯然無色,一旦春來,爛熳者行將至矣,故言待也。 「萬木無聲待雨來」之「待」亦此意。 花柳得氣而生,各效其紅紫青綠之色,以妝點江山,雖欲閉而不發,花柳不能自主也;使卷而藏之,花柳亦不願也,供人把玩,供人攀折,真可謂無私矣。 然凡物之各盡其能事而不遺餘力者,皆由自私來也。 桃之或紅或白,李之白,杏之紅, 柳之長條細葉,各有獨到之處。 花柳無知則已,使其有知,必陰喜自負,汲汲然上承雨露風日,下吸土膏泉脈,以增高而繼長,故逢春傾陽,皆有欣欣向榮之意。 由是能自立者,各有以自見。 人之尋花問柳,于花柳實有榮焉。 在花柳只知自私, 在人則但見其無私。 不自私無以為無私也。 《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云:「依沙宿舸船,石瀨月娟娟。 風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 晨鐘雲外濕,勝地石堂煙。 柔櫓輕鷗外,含淒覺汝賢。 」鍾云:「忽說月,才是宿雨。 」 又云:「妙在『懸』字,是說雨後。 」又云:「鐘言濕又言雲外,作何解?」案此首明明白白,只須順序說下。 如鍾說,以為雨後出月,才是宿雨,則雨已止矣, 試問風何以又起,雨何以又懸,江何以又鳴乎?須知首二句是說船下夔州郭,天晚停宿,並未雨。 石瀨上月尚娟娟,須臾而風起春燈亂矣,須臾而雨急江鳴矣。 蜀江岸峻,雨下如綆縻,篷底聽之,知江之鳴,由雨之懸也。 明晨雨止,寺鐘鳴, 以關心天氣人間之,覺鐘聲不如尋常響亮,似從雲外來,被濕雲裹住,則知天未大晴。 推篷起視,雨濕不得上岸矣。 末三句說不上岸別王判官。 若昨夜已雨晴月出,不但江雨不應鳴,晨鐘亦不應濕。 有「晨鐘」一句點明時候,知此詩作於此晨。 雨乃昨夜之雨,非昨日之雨;月乃雨前之月,非雨後之月矣。 詩之可當日曆如此。 《中宵》云:「西合百尋余,中宵步綺疏。 飛星過水白,落月動沙虛。 」譚云:「『過』字妙,『白』字更妙。 每見飛星而不能詠,于此始服。 」案題系《中宵》,詩中又說明月落,飛星于此時過水,故倍覺其白,不然且月明星稀矣。 首句言「西閣百尋」,故能見「飛星過水」,拖暈甚長,不然地窄天小,飛星且見首不見尾矣。 《漫成二首》云:「野日荒荒白,江流泯泯清。 」鍾云:「每疊字皆用得不可解,妙。 」案水之有波瀾者,必不能清,「不盡長江滾滾來」是也。 「泯泯」者波浪滅沒,大有江平不肯流之意,安得不清?伯敬鈍根人,故說詩蒙頭蓋臉如此。 乃強作解事,負一時盛名,可異已。 二、然鍾譚評詩亦有甚當者。 如高適《除夜》云:「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譚云:「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霜鬢,其悲無窮。 若兩句開說,便索然矣。 」鍾云:「譚此解從『陟岵』、 『陟屺』詩中看出。 」又《哭單父梁少府》云:「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 夜台猶寂寞,疑是子云層。 」鍾云:「『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是為自家死後占地步。 『夜台猶寂寞』二句,是為他人死後占地步。 然太白謔浪,達夫語淒感。 」杜甫《月夜》云:「今夜‧州月,閏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 譚雲「『遍插茱萸少一人』、『霜鬢明朝又一年』,皆客中人遙想家中相憶之詞, 已難堪矣。 此又想其未解憶,又是客中一種愁苦。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云: 「今年游寓獨遊秦,愁思看春不當春。 」鍾云:「比『今春花鳥作邊愁』妙些。 」 又詩末聯云:「奇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鍾云:「七言律結法如此活露者,可救滯濫之病。 」儲光羲《同王十三維偶然作》云:「顧望浮雲陰,往往誤傷苗。 」鍾云:「讀此,覺老杜『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語輕些。 」王維《納涼》云:「喬木萬餘株,清流貫其中。 」鍾云:「好筆端似《水經注》。 」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云:「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鍾云:「似劉長卿。 」 第1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石遺室詩畫》
第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