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始留意星曆學,紹興癸酉取解漕台問《鬥為帝車賦》,省試復以「日星為紀三台色齊」為詩賦題,其所為貫穿甘石之學甚詳。 小孫女夜夢郯登樓至十六級而止,筮之,為省闈第十六人之祥,已而果然。 予《歷代詩話》本作「余」作詩贈之曰:「飛《歷代詩話》本作“張」鈴走幟到金溪《歷代詩話》本作「谿」,喜子文闈預品題。 名字巍峨光《歷代詩話》本作「先」蕊榜,詞章 斐斖《歷代詩話》本作「亹」動文奎。 階梯已合嬰兒夢,星斗先分天老題。 後日臚傳當第一,天倫科甲尚為低。 ”時郯弟邰《歷代詩話》本無「邰」字王佐牓《歷代詩話》本作「榜」甲科第七人。 孟郊《落第詩》曰:「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刃傷。 」《再下第詩》曰:「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 」《下第東南行》曰:「江蘺伴我泣,海月投人驚。 」愁有餘矣。 《下第留別長安知己》云:「豈知鶗鴂鳴,瑤草不得春。 」《失意投劉侍禦》云:「離婁豈不明,子野豈不聰?至寶非眼別,至音非耳通。 」《歎命》云:「題詩怨還怨,問《易》蒙復蒙。 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 」怨有餘矣。 至登科後詩,則云:「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議者以此詩驗郊非遠器。 余謂郊偶不遂志,至於屢泣,非能委順者,年五十始得一第,而放蕩無涯,哦詩誇詠,非能自持者,其不至遠大,宜哉。 今之新進士,不問科甲高下,唱名出皇城,則例喝狀元,莫知其端。 唐鄭谷登第後宿平康裡,嘗作詩曰:「春來無處不閑行,楚潤相看別有情。 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 」則新進士例呼狀元,舊矣。 鄭谷,趙昌翰牓第八名也。 杜荀鶴老而未第,求知己甚切,《投裴侍郎》云:「只望至公將卷讀,不求朝士致書論。 」《投李給事》云:「相知不相薦,何以自稚懟!薄鍛端‧‧吩疲骸爸‧弘m然切,春官未必私。 寧教讀書眼,不有看花期。 」《投崔尚書》云:「閉戶十年專筆硯,仰天無處認梯媒。 」如此等句,幾於哀鳴矣。 《本事詩》載,裴晉公於興化裡鑿池起台榭,賈島方下第怨憤,題詩亭中云:「破卻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種薔薇。 薔薇花落秋風後,荊棘滿廷《歷代詩話》本作「亭」君始知。 」人皆惡其不遜,則荀鶴之哀鳴,猶為可憐也。 瓊州進士姜唐佐,東坡極愛之,贈之詩曰:「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 」且告之曰:「子異日登科,當為子成此篇。 」及唐佐預廣州計偕,過汝陽,見子由,時東坡已下世矣。 子由因為足成其篇云:「生長茅間有異方,風流稷下古諸姜。 適從瓊筦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 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 逡濾‧漲‧絲矗‧夾艝|坡眼力長。 」唐佐是年省闈不利,則有負於逡輪‧R印‧|坡嘗書唐佐課冊云:「雲興天際,欻《歷代詩話》本作“倏」若車蓋。 凝矑未瞬,瀰漫霮[雨對],驚雷出火,喬木糜碎。 霤綆四墜《歷代詩話》本作「懸霤綆縋」,日中見沫。 移晷而收,野無全塊。 ”今亦刊集中,乃戲書劉夢得《楚望賦》也。 秦太虛舉進士不得,東坡詩曰:「底事秋來不得解,定中試與問諸天。 」深為稱屈也。 李方叔省試不得第,而東坡領貢舉,嘗有詩贈之云:「平生漫說古戰場,過眼終迷日五色。 我慙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責。 」山谷和云:「今年持橐佐春官,遂失此人難塞責。 」座主歸過於己,門生歸命於天,俱一世之賢也。 梅聖俞《送方雲《歷代詩話》本作「干」下第》云:「竭澤古所戒,但飽腹中書。 風雷變有時,且復歸孟瀦。 」《送蔡駰《歷代詩話》本作「驛」下第詩》云:「爾持金錯刀,不入鵝眼貫。 懷之歸河朔,慎勿輒鎔鍛。 」蓋人士切於得失,一不得意,則必變所學,以求媚於有司,此學者之大病也,故聖俞以是戒之。 唐曹鄴《及第詩》云:「白日探得珠,不待驪龍睡。 忩忩《歷代詩話》本作「怱怱」出九衢,僮仆顏色異。 」是生敬於僮仆也。 施肩吾《及第詩》云:「今日步春早,復來經此道。 江神也世情,為我風光好。 」是改觀於江神也。 蓋其心之喜自生疑爾,僮仆江神豈遽如是哉!鄴又云:「故衣末及換,尚有去年淚。 」肩吾云:「憶昔將貢年,抱《歷代詩話》本作「把」愁此江邊。 」 二子所作,皆以今年之喜而思昔日之愁也,是豈能置得喪於膜外者乎? 文闈有挾書傳義之禁,舊矣。 竊怪李揆為考官,大陳經史于庭,令學者縱觀。 和凝為考官,開門徹棘,令學者自便。 如此則真賢實能孰辨耶?予《歷代詩話》本作「余」知其故矣。 蓋自唐以來,主司重素望,故文場一啟,而投卷《歷代詩話》本作「遞」紛然,舉子之升黜固有定議矣,雖禁挾書傳義奚為哉!「朝向公卿說,暮向公卿說。 誰謂黃鍾管,化為君子舌。 」此孟郊有祈於知己也,而呂渭取之。 「擬動如浮海,凡言似課詩。 終身事知己,此後復何為?」此杜荀鶴有祈於知己也,而裴贄取之。 「砌下芝蘭新滿徑,門前桃李舊垂《歷代詩話》本作「成」陰。 卻應回念江邊草,放出春煙一寸心。 」此鄭谷有祈於知己也,而柳玭取之。 第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韻語陽秋》》
第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