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公與尹師魯、蘇子美俱出杜祁公之門。 歐公雖貴,猶不替門生之禮,和祁公詩云:「塵柄屢揮容請益,龍門雖峻忝《歷代詩話》本作「許」先登。 立朝行己師資久,寧止篇章此服膺。 」又云:「公齋每偷暇,師席屢攻堅。 善誨常無倦,餘談亦可編。 」又云:「昔日青衫遇知己,今來白首再升堂。 」蓋未嘗一日忘祁公也。 張蕓叟有荊公哀詞四首,有「慟哭一聲惟有弟,故時賓客合如何。 」又云:「今日江湖從學者,人人諱道是門生。 」蓋深病人情之薄也。 其歐公之罪人哉! 歐公贈介甫詩云:「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可謂極其褒美。 世傳介甫猶以歐公不以孔孟許之為恨,故作報詩云:「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 」恐未必然也。 嘗讀曾子固集,見子固與介甫書云:「歐公更欲足下少開廓其文,勿用《歷代詩話》本作「為」造語及模擬前人。 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但取其自然。 」蓋荊公之文,因子固而投《歷代詩話》本作「授」於歐公者甚多,則知介甫歸附歐公,非一日也。 葉少蘊以為荊公自期於孟子,而處歐公以韓愈,恐未必然爾。 王逢原以書上介甫,且以《南山》之詩求學於荊公。 師資之禮已定,故逢原未死以前,荊公贈之詩曰:「‧楩枏《歷代詩話》本作「柟」豫章槩白日,只要匠石聊穿裁。 」逢原既死之後,荊公思之曰:「便恐世間無妙質,鼻端從此罷揮斤。 」皆以師道自任也。 然觀逢原寄介甫詩云:「高《歷代詩話》本作「天」門廉陛益《歷代詩話》本作「鬱」巍巍,勢利寧無澹泊譏。 豈與跖徒爭有道,盍思吾黨自言歸。 古人踽踽今何取,天下滔滔昔已非。 終見乘桴去滄海,好留餘地許相依。 」 則識度之遠,又過荊公矣。 又作荊公書皆稱介甫,作詩皆稱君,所謂「行藏願與君同道,秖恐蹉跎我獨羞。 」又云:「想今愈有江湖興,亦欲同君一釣綸。 」所謂師資者,果如何耶?山谷嘗避暑李氏園,題詩于壁云:「題詩未有驚人句,喚取謫仙蘇二來。 」秦少遊言於東坡曰:「以先生為蘇二,大《歷代詩話》本作「人」似相薄。 」則又甚於逢原稱介甫矣。 汲引之恩,不可忘也,一日得志,思有以報之,亦人情之「之」字原無,據《歷代詩話》本補常也。 王稽薦范睢於秦,而昭王以為相,其後稽為河東守者,因睢之言也。 魏無知薦陳平於漢,而高祖用之,其後賞無知者,因平之言也。 唐馬周以一介草茅,遭遇太宗,不累年而致位卿相,皆由常何之一言。 而身貴得志之時,於何不聞有報何耶?李邦直詩云:「底事馬周身富貴,不聞推寵報常何」是已。 張文潛詩云:「馬周未遇虯髯公,布衣落魄來新豐。 一尊獨酌豈無意,俗子不解知英雄。 」蓋周雖緣常何之一言,而其智諝忠亮,亦自有以取之。 如疏宗室世守居藩,樂工鳴玉曳履,皆切中時病者也。 史臣至比之為築岩釣渭,亦過矣哉!岑文本云:「周鳶肩火色,騰上必速,但不能久。 」其後周年止五十,志不盡行,文本殆如蓍龜矣。 開元天寶之際,孟浩然詩名籍甚,一遊長安,王維傾蓋延譽,然官卒不顯何哉?或謂維見其勝己,不肯薦於天子,故浩然別維詩云:「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希。 」史載維私邀浩然於內《歷代詩話》本無「內」字苑,而遇明皇,遂伏於床下。 明皇見之,使誦其所為詩,至有「不才明主棄」之句,明皇云:「卿不求仕,朕未嘗棄卿。 」因放還。 使維沼興]賢之心,當於此時力薦其美,以解明皇之慍,乃爾嘿嘿,或者之論,蓋有所自也。 厥後雖寵鳳林之墓,繪孟亭之像,何所補哉! 韓退之於崔立之厚矣,立之所望於退之者宜如何!然集中所荅三詩,皆未有慰薦之意何邪?其曰「幾欲犯嚴出薦口,氣象硉兀未可攀。 」又云:「東、馬、嚴、徐已奮飛,枚皋即召窮且忍。 」知識當要路,正賴汲引,隱情惜己,殆同寒蟬,古人之所惡也。 余家自曾伯祖侍郎諱宮以甲科起家,至慶曆中,曾大父通議楊寘榜相繼及第,爾後世世有人。 大父清孝公餘中榜,先人文康公何昌言榜,某黃公度榜,至小子邲木《歷代詩話》本作「朱」待問榜,連五世矣。 當時尊長皆有詩以紀慶。 曾大父贈先祖詩云:「傳家何用富金贏《歷代詩話》本作“籯」,教子何如只一經。 慶曆科名今已繼,更教來葉嗣前馨。 ”先大父贈先人及伯父詩云:「廣場筆陣數千人,喜汝穿楊箭鏃親。 慶緒綿長時幸會,文科興後事還新。 昔年繼榜熙寧歲,今偶同科紹聖春。 從此莫教書種斷,孫曾應復值昌辰。 」文康公賜某詩云:「兒曹春榜預言揚,竊吹知難復士鄉。 黃絹未能摛好語,青氈偶幸繼前芳。 穿楊喜共東床客女夫章倧同榜,攀桂同摽北寺房。 聖世選才如華岳,積塵曾不愧毫芒。 」予《歷代詩話》本作「余」嘗贈邲詩云:「吾家五世十三人,競擷丹枝撼月輪。 慶曆賢科開後裔,隆興儒業繼前塵。 泥金帖報家庭喜,燒尾筵張《歷代詩話》本作“中」帝裡春。 從此傳芳應未艾,桂香應已襲天倫。 ”通議之子若孫若曾孫在桂籍者,於今已十有三人,故言之於前。 長子郛亦不廢學業,故期之於後。 其他宗從登科者甚多,各有詩紀慶,不暇錄。 第5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韻語陽秋》》
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