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自覺臉、手、腳腫脹,下肢浮腫,說明有水、鈉瀦留。 這類肥胖病人在接受低熱量飲食治療時,最初幾天體重下降特別快,而且幅度大,顯然是利尿消腫的結果。 劉志民 第二章 肥胖的分類及臨床表現第一節 肥胖的分類 根據病因一般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類。 一、原發性肥胖 一單純性肥胖 肥胖是臨床上的主要表現,無明顯神經、內分泌系統形態和功能改變,但伴有脂肪、糖代謝調節過程障礙。 此類肥胖最為常見。 1.體質性肥胖 是由於脂肪細胞增生所致,與25歲以前營養過度有關。 多半有家族性遺傳歷史。 超重的兒童通常成為超重的成人。 據報告,0~13歲時超重者中,到31歲時有42%的女性及18%的男性成為肥胖症患者。 在胎兒期第30盩厔出生後1歲半,脂肪細胞有一極為活躍的增殖期,稱「敏感期」。 在此期如營養過度,就可導致脂肪細胞增多。 故兒童期特別是10歲以內,保持正常體重甚為重要。 2.營養性肥胖 亦稱獲得性外源性肥胖,多由於20~25歲以後營養過度,攝取熱量超過機體各種新陳代謝活動過程所需要;或由於體力活動過少或因某種原因需較長期臥床休息,熱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 本類型肥胖主要是脂肪細胞肥大和脂肪細胞增生所致。 體質性肥胖,也可再發生獲得性肥胖,而成為混合型。 以上兩種肥胖,統稱為單純性肥胖,特別是城市裡20~30歲婦女多見,中年以後男、女也有自發性肥胖傾向,絶經期婦女更易發生。 二水、鈉瀦留性肥胖 亦稱特發性浮腫。 此型肥胖多見于生殖及更年期女性。 其發生可能與雌激素增加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醛固酮分泌增加及靜脈迴流減慢等因素有關。 脂肪分佈不均勻,以小腿、股、臀、腹部及乳房為主。 體重增加迅速,與體位有密切關係,勞累和立位體重增加,休息及平臥後減輕。 早晚體重變化正常人為0.4千克,本病患者早晚體重變化在1千克以上。 該病浮腫變化往往呈周期性,晨起面、眼瞼浮腫,起床後活動,下肢、軀幹逐漸浮腫,到晚餐前體重較早飯前增加1.2~4.5千克,平均2.4±0.7千克。 立臥位水試驗表明患者有水、鈉瀦留。 二、繼發性肥胖 是以某種疾病為原發病的癥狀性肥胖。 臨床上少見或罕見,僅占肥胖患者中的5%以下。 一內分泌障礙性肥胖 1.間腦性肥胖 主要包括下丘腦綜合徵及肥胖生殖無能症。 1下丘腦綜合徵:可由下丘腦本身病變或垂體病變影響下丘腦,或中腦、第三腦室病變引起。 病變性質可為炎症、腫瘤、損傷等。 部分患者原因不明,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癥狀、植物神經和內分泌代謝功能障礙。 因下丘腦食慾中樞損害致食慾異常,如多食,而致肥胖。 下丘腦釋放激素分泌異常導致靶腺功能紊亂,如性功能異常或性早熟,甲狀腺功能異常,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閉經泌乳,尿崩症等各種表現。 神經系統障礙可有嗜睡或失眠、發作性睡病、深睡眠症或發作性嗜睡強食症;發熱或體溫過低;過度興奮、哭笑無常、幻覺及激怒等精神障礙;間腦性癲癇;多汗或汗閉;手足發紺; 括約肌功能障礙。 智力發育不全或減退。 2肥胖性生殖無能症:由垂體及柄部病變引起,部分影響下丘腦功能,發育前患兒其肥胖以頜下、頸、髖部及大腿上部及腹部等為著;上肢也胖,手指長而逐漸尖削,但豐滿多脂肪;男孩常有乳房肥大,外生殖器小,部分下陷于壅起的脂肪中,則更形縮小;骨胳發育較遲,可合併尿崩症。 如發病于發育後,則第二性徵發育不良,少年發病者生殖器不發育、智力遲鈍。 須與少年體質性肥胖伴性發育延遲鑒別。 後者脂肪分佈均勻,無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智力正常,性器官最終發育完全。 成人發生本病時,則可有性功能喪失,精子缺乏,停經不育等表現。 2.垂體性肥胖 垂體前葉分泌ACTH細胞瘤,分泌過多的ACTH,使雙側腎上腺皮質增生,產生過多的皮質醇,導致向心性肥胖,稱為柯興病。 垂體分泌其他激素的腫瘤,因瘤體增大壓迫瘤外組織,可產生繼發性性腺、甲狀腺功能低下,導致肥胖。 除肥胖外,常有垂體周圍組織壓迫癥狀,如頭痛、視力障礙及視野缺損。 影象學檢查可發現蝶鞍改變。 3.甲狀腺性肥胖 見于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患者。 較之肥胖更為明顯的癥狀有面容臃腫,皮膚呈蒼白色,乏力、脫髮,反應遲鈍,表情淡漠。 血清T3、T4減低,TSH增高,TRH興奮試驗反應增強。 4.腎上腺性肥胖 常見于腎上腺皮質腺瘤或腺癌,自主分泌過多的皮質醇,引起繼發性肥胖,稱為柯興綜合徵。 特點是向心性肥胖、滿月臉、水牛背、多血質外貌、皮膚紫紋、高血壓及糖耐量減退或糖尿病。 血、尿皮質醇增高,ACTH降低。 影象學檢查示腎上腺腫瘤。 5.胰島性肥胖 常見于輕型Ⅱ型糖尿病早期,胰島β細胞瘤及功能性自發性低血糖症。 常因多食而肥胖。 胰島β細胞瘤主要由於胰島素分泌過多。 反覆發作低血糖,空腹血糖低於2.8毫摩爾/升50毫克/分升,注射或口服葡萄糖後迅速好轉。 第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減肥新法與技巧》
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