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藩教授不但是位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位了不起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集,如《旅美小簡》、《在春風裡》、《劍河倒影》等,清新雋永,當年曾使我折服不已。 如今回想起來,令我驚嘆的,不僅僅是他那優美的文筆,而是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睿智與巧思。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是一句老話,老得几乎令人不想再重複,可是生命的旅程,行行復行行,在漫長的旅途上,的確會遇上一重又一重的挫折。 每當失意時,總覺得別人為什麼比自己幸運?別人生意興隆,仕途平坦,財源廣進,名成利就,自己為什麼如老牛破車,踽踽獨行在暮色四合的郊野上?果真如此嗎?杯中只有一半水,有人喜滋滋地說:「好呀!還有半杯。 」有人愁眉苦臉:「哎呀!只剩下半杯了。 」分別就在這裡。 不寫回憶錄記得有一次,看羅大岡寫的《羅曼·羅蘭小傳》,書中提到在一大堆羅蘭的手跡中,發現了一張小字條。 這字條是他十四五歲時寫的,答應媽媽要好好用功,努力去投考法國最負盛名的理工學院……看了這段記載,就感到人生實在有趣。 一個孩子寫的便條,後來都成了墨寶。 哪家孩子沒寫過這樣的條子?人真得出名才行呢!成了名家之後,當年的垃圾都成了寶。 後人會千方百計從鷄毛蒜皮的小事中去發掘資料,以便撰文立傳,或寫研究報告。 可是立傳對象當年的感情生活或內心世界,又有多少人可窺透?人心是個無底的洞,探之不盡,人往往連自己都不瞭解,更何況去瞭解別人?這世上有多少傳記是真實無欺的?實在很難說。 歷史是透過長距望遠鏡觀察所得的內容,孰真孰假,難以確定。 傳記是運用顯微鏡放大的圖像,難保沒有誇張渲染的成份。 除非是傳記家貼身追隨立傳的對象,為他記下詳細的起居注,就像「約翰遜博士」的傳記一般。 即便如此,也不見得一定准確無誤。 人生處處都有「羅生門」,各人眼中看到的事物,必然會因角度不同而有所偏差。 所以有些名人既不讓人立傳,也不願意寫什麼回憶錄!書與人有朋友在情場上轟轟烈烈地馳騁了一陣,終於累了,最後,收拾情心,悄悄退回書齋之中,終日與書本為伍。 再聽不到他唉聲嘆氣,只覺他心情平和,彷彿一切都豁然開朗,天地廣闊了許多。 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完全寄託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原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 對方喜則自己心花怒放,對方怒則自己心驚膽顫,對方的一笑一顰,完全控制着自己的情緒起落,這又何苦呢?面對書本,則完全沒有這種麻煩。 擇書比擇友簡單得多,不擅辭令、厭惡應酬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徜徉于書林之中,遊目四顧,俯拾皆友。 看書,可以博覽,可以細嚼,沒有人會怪你喜新厭舊,也沒有人要求你從一而終。 你大可以從一本換到另一本,喜愛的書,不妨一讀再讀;不耐看的書,又可隨手拋下,誰也不會因此而傷心失望。 人際關係錯綜複雜,那「書際關係」呢?只要花點時間去瞭解,再高深的學問也弄得明白。 手持一書,吟哦于四壁之中,神遊于四海之外,既可以與老莊談心,又可以跟柏拉圖對話。 心情煩悶時,濟慈、雪萊在你耳畔喁喁細語,巴爾扎克為你搬演《人間喜劇》,還有李白、杜甫、王爾德、莎士比亞……一大堆才華橫溢的朋友等着你呼喚前來。 找不到朋友時,為什麼不翻翻書?□ 羞色最美遼寧青年相亭 詩人泰戈爾曾經說,「美的東西都是有色彩的。 」那末,世界上什麼色彩最美呢? 人們可能回答表示熱烈、喜悅、勇敢、鬥爭的紅色最美,或回答表示莊重、醒目、光輝、高尚的黃色最美,或回答表示活潑、生氣、健康、平和的綠色最美,還有藍色、青色、橙色、紫色等等最美。 其實,在所有的色彩中誰也比不上人的羞赧之色最美。 羞色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產物。 任何動物,包括最接近人類的猩猩,是絶對不會害羞的,自然也就沒有羞色。 德國名畫家丟勒所畫的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各用一片樹葉遮蓋着他們的生殖器官,標志著人類最原始羞色的產生。 隨着由矇昧向開化的不斷進步,人對本身自愛自重意識愈加突出,感到難為情,不好意思的心理活動愈加難免,於是,赧顏羞色也就常常出現在人們的臉上。 羞色是人類最天然、最純真的感情現象。 即使是最高明的藝術表演大師,可以說哭就哭,說笑就笑,甚至可以擺耳朵、轉眼珠,但讓他她臉上立刻露出羞色來則就無能為力了。 他她只可有羞澀澀姿,卻沒有羞澀澀色。 羞色是一種女性特色。 誠然,男性也會有羞色,然而更多、更頻繁、更鮮艷的羞色卻總愛掛在女性的臉上;男性羞色上臉往往顯得狼狽可笑,而女性羞色盈面卻被認為天然合理。 一提「紅顏」誰都知道指的是女子特指美貌女子而不是男子,這「紅」字顯然不只是面部的青春紅潤,更重要的是與羞色有直接關係。 紅色的羞色象徵著女性,但它往往稍縱即逝,所以自古女子就學會了使用紅色的胭脂,起到了羞色常駐的效果,有助于保持和強調她們的特色。 羞色是愛情的色彩。 女性的羞色主要是出現在愛情生活中。 它是一種青春的閃光,感情的信號,是被異性撥動了心弦的一種面部感應,是傳遞情波的一種特殊語言。 正如老舍所說:「女子的心在羞恥上運用着一大半。 第2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散文大鑒》
第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