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此等德行的修進,得力於孔教的宿命論。 宿命論乃和平與知足之源泉,適反乎一般所能置信者。 一位美麗而有才幹的姑娘,或欲反對不適合之婚姻,但倘值一個偶然的環境使她與未婚夫婿不期而遇,則可使她信以為這是天意欲牽合此一對配偶,她馬上可以領悟她的命運而成為樂觀知足之妻子。 因為她的心目中,丈夫是命中注定的冤家,而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前世冤家,狹路相逢」。 有了這樣的理解,她們會相親相愛,又時時會吵吵閙閙,扭做一團,打個不休,所謂歡喜冤家。 因為他們相信頂上三尺有神明,而這神明卻監臨下界,有意使他們免不掉此等吵吵閙閙玩把戲。 我們倘把中華民族加以檢討,而描繪出他們的民族德性,則可以舉出下列種種特徵:一為穩健;二為淳樸;三為愛好自然;四為忍耐;五為無可無不可;六為老猾俏皮;七為生殖力高;八為勤勉;九為儉約;十為愛好家庭生活;十一為和平;十二為知足;十三為幽默;十四為保守;十五為好色。 大體上,此等品性為任何民族都可能有的單純而重要的品性。 而上述所謂德性中之幾項,實際乃為一種惡行,而非美德,另幾項則為中性品質,它們是中華民族之弱點,同時亦為生存之力量。 心智上穩健過當,常挫弱理想之力而減損幸福的發皇;和平可以轉化為懦怯的惡行,忍耐也可以變成容納罪惡的病態之寬容;保守主義有時可成為遲鈍怠惰之別名,而多產對於民族為美德,對於個人則為缺點。 但上述一切性質都可以統括起來包容于「圓熟」一個名詞裡頭。 而此等品性是消極的品性,它們顯露出一種靜止而消極的力量,非是年輕的活躍與羅曼司的力量。 它們所顯露的文化品性好像是含有以支持力和容忍力為基礎之特質,而沒有進取和爭勝精神的特質。 因為這種文化,使每個人能在任何環境下覓取和平,當一個人富有妥協精神而自足於和平狀態,他不會明了年輕人的熱情於進取與革新具有何等意義。 一個老大民族的古老文化,才知道人生的真價值,而不復虛勞以爭取不可達到之目的。 中國人把心的地位看得太高,以致剝奪了自己的希望與進取欲。 他們無形中又有一條普遍的定律。 幸福是不可以強求的,因而放棄了這個企望,中國常用語中有云:「退一步着想」,故從無盲進的態度。 所謂圓熟,是一種特殊環境的產物。 實際任何民族特性都有一有機的共通性,其性質可視其周圍的社會、政治狀況而不同,蓋此共通性即為各個民族所特有的社會政治園地所培育而發榮者也。 故「圓熟」之不期而然出産於中國之環境,一如各種不同品種的梨出産於其特殊適宜的土地。 也有生長美國的中國人,長大於完全不同的環境,他們就完全不具普通中國人之特性;他們的單純的古怪鼻音,他們的粗率而有力的言語,可以衝散一個教職員會議。 他們缺乏東方人所特具之優點:柔和的圓熟性。 中國的大學生比之同年齡的美國青年來得成熟蒼老,因為初進美國大學一年級的中國青年,已不怎麼高興玩足球,駕汽車了。 他老早另有了別種成年人的嗜好和興趣,大多數且已結過了婚,他們有了愛妻和家庭牽掛着他們的心,還有父母勞他們懷念,或許還要幫助幾個堂兄弟求學,負擔使得人莊重嚴肅,而民族文化的傳統觀念亦足使他們的思想趨于穩健,早于生理上自然發展的過程。 但是中國人的圓熟非自書本中得來,而出自社會環境,這個社會見了少年人的盛氣熱情,會笑出鼻涕。 中國人有一種輕視少年熱情的根性,也輕視改革社會的新企圖。 他們譏笑少年的躁進,譏笑「天下無難事」之自信,所以中國青年老是被教導在長者面前縮嘴閉口,不許放肆。 中國青年很快地理會這個道理,因此他們不肯憨頭憨腦,硬撐革新社會的計劃,反而附從譏評,指出種種可能的困難,不利於任何新的嘗試。 如此,他踏進了成熟的社會。 於是留學生自歐美回國了,有的煊煊赫赫地製造牙膏,叫做「實業救國」;或則翻譯幾首美國小詩,叫做「介紹西洋文化」。 又因他們須擔負大家庭生活,又要幫助堂兄弟輩尋覓位置,假使他任職教育界,勢不能常坐冷板凳,必須想個方法巴求飛黃騰達,譬如說做個大學校長,這就不失為家庭的好分子。 這樣向上攀爬的過程,給了他一些生命和人性上不可磨滅的教訓。 假使他忽略了這種種經驗,仍保持其年輕熱血的態度,到了三十歲還興奮地主張改進革新,那他倘不是徹底的獃子,便是搗亂分子。 二忍耐 讓我先來談談三大惡劣而重要的德性:忍耐、無可無不可、老猾俏皮。 它們是怎樣產生的‧我相信這是文化與環境的結果。 所以它們不必是中國人心理狀態的一部分。 它們存在迄于今日,因為我們生存於數千年特性的文化與社會的勢力下。 倘此等勢力除去,其品性亦必相當地衰微或消滅,為天然之結論。 忍耐的特性為民族謀適合環境之結果,那裡人口稠密,經濟壓迫使人民無盤旋之餘地,尤其是,家族制度的結果,家庭乃為中國社會之雛形。 無可無不可之品性,大部分緣于個人自由缺乏法律保障,而法律復無憲法之監督與保證。 老猾俏皮導源於道家之人生觀,——老猾俏皮這個名詞,恐猶未足以盡顯這種品性的玄妙的內容,但亦缺乏更適當的字眼來形容它。 第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林語堂散文集》
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