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車的時候九十五度,在汽車中先藏扇子,後添衣服,下汽車的時候不過七十幾度了。 赴第三招待所的汽車駛過正街閙市的時候,廬山給我的最初印象竟是桃源仙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茶館酒樓,百貨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不過他們看見了我們沒有「乃大驚」,因為上山避暑休養的人很多,招待所滿坑滿谷,好容易留兩個房間給我們住。 廬山避暑勝地,果然名不虛傳。 這一天天氣晴朗,憑窗遠眺,但見近處古木參天,綠蔭蔽日;遠處岡巒起伏,白雲出沒。 有時一帶樹林忽然不見,變成了一片雲海;有時一片白雲忽然消散,變成了許多樓台。 正在凝望之間,一朵白雲冉冉而來,鑽進了我們的房間裡。 倘是幽人雅士,一定大開窗戶,歡迎它進來共住;但我猶未免為俗人,連忙關窗謝客。 我想,廬山真面目的不容易窺見,就為了這些白雲在那裡作怪。 廬山的名勝古蹟很多,據說共有兩百多處。 但我們十天內遊蹤所到的地方,主要的就是小天池、花徑、天橋、仙人洞、含鄱口、黃龍潭、烏龍潭等處而已。 夏禹治水的時候曾經登大漢陽峰,周朝的匡俗曾經在這裡隱居,晉朝的慧遠法師曾經在東林寺門口種松樹,王羲之曾經在歸宗寺洗墨,陶淵明曾經在溫泉附近的慄裡村住家,李白曾經在五老峰下讀書,白居易曾經在花徑詠桃花,朱熹曾經在白鹿洞講學,王陽明曾經在捨身岩散步,朱元璋和陳友諒曾經在天橋作戰古蹟不可勝計。 然而憑弔也頗傷腦筋,況且我又不是詩人,這些古蹟不能激發我的靈感,跑去訪尋也是枉然。 所以除了乘便之外,大都沒有專程拜訪。 有時我的太太跟着孩子們去尋幽探險了,我獨自高臥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山樓上看看廬山風景照片和導遊之類的書,山光照檻,雲樹滿窗,塵囂絶跡,涼生枕簟,倒是真正的避暑。 我看到天橋的照片,遊興發動起來,有一天就跟着孩子們去尋訪。 爬上斷崖去的時候,一位掛着南京大學徽章的教授告訴我:「上面路很難走,老先生不必去吧。 天橋的那條石頭大概已經跌落,就只是這麼一個斷崖。 」我抬頭一看,果然和照片中所見不同:照片上是兩個斷崖相對,右面的斷崖上伸出一根大石條來,伸向左面的斷崖,但是沒有達到,相距數尺,彷彿一腳可以跨過似的。 然而實景中並沒有石條,只是相距若干丈的兩個斷崖,我們所登的便是左面的斷崖。 我想,這地方叫做天橋,大概那根石條就是橋,如今橋已經跌落了。 我們在斷崖上坐看雲起,臥聽鳥鳴,又拍了幾張照片,逍遙地步行回寓。 晚餐的時候,我向管理局的同志探問這條橋何時跌落,他回答我說,本來沒有橋,那照相是從某角度望去所見的光景。 呵,我恍然大悟了:那位南京大學教授和我談話的地方,即離開左面的斷崖數十丈的地方,我的確看到有一根不很大的石條伸出在空中,照相鏡頭放在石條附近適當的地方,透視法就把石條和斷崖之間的距離取消,拍下來的就是我所欣賞的照片。 我略感不快,彷彿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商業廣告的當。 然而就照相術而論,我不能說它虛偽,只是「太」巧妙了些。 天橋這個名字也古怪,沒有橋為什麼叫天橋? 含鄱口左望揚子江,右瞰鄱陽湖,天下壯觀,不可不看。 有一天我們果然爬上了最高峰的亭子裡。 然而白雲作怪,密密層層地遮蓋了江和湖,不肯給我們看。 我們在亭子裡吃茶,等候了好久,白雲始終不散,望下去白茫茫的,一無所見。 這時候有一個人手裡拿一把芭蕉扇,走進亭子來。 他聽見我們五個人講土白,就和我招呼,說是同鄉。 原來他是湖州人,我們石門灣靠近湖州邊界,語音相似。 我們就用土白同他談起天來。 土白實在痛快,個個字入木三分,極細緻的思想感情也充分表達得出。 這位湖州客也實在不俗,句句話都動聽。 他說他在上海,到漢口去望兒子,歸途在九江上岸,乘便一遊廬山。 我問他為什麼帶芭蕉扇,他回答說,這東西妙用無窮:熱的時候搧風,太陽大的時候遮蔭,下雨的時候代傘,休息的時候當坐墊,這好比濟公活佛的芭蕉扇。 因此後來我們談起他的時候就稱他為「濟公活佛」。 互相敘述遊覽經過的時候,他說他昨天上午才上山,知道正街上的館子規定時間賣飯票,他就在十一點鐘先買了飯票,然後買一瓶酒,跑到小天池,在革命烈士墓前奠了酒,遊覽了一番,然後拿了酒瓶回到館子裡來吃午飯,這頓午飯吃得真開心。 這番話我也聽得真開心。 白雲只管把揚子江和鄱陽湖封鎖,死不肯給我們看。 時候不早,汽車在山下等候,我們只得別了「濟公活佛」回招待所去。 此後「濟公活佛」就變成了我們的談話資料。 姓名地址都沒有問,再見的希望絶少,我們已經把他當作小說裡的人物看待了。 誰知天地之間事有湊巧:幾天之後我們下山,在九江的潯廬餐廳吃飯的時候,「濟公活佛」忽然又拿着芭蕉扇出現了。 原來他也在九江候船返滬。 我們又互相敘述別後遊覽經過。 此公單槍匹馬,深入不毛,所到的地方比我們多得多。 我只記得他說有一次獨自走到一個古塔的頂上,那裡面跳出一隻黃鼠狼來,他打湖州白說:「渠被吾嚇了一嚇,吾也被渠嚇了一嚇!」我覺得這簡直是詩,不過沒有叶韻。 第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第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