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交過了幾回手吧,航船伕知道自己不是那些紹興人的敵手,也就只好用鄙夷的眼光看他們在水面上來去自由了。 中間有沒有立案呀登記呀這些手續,我可不清楚,總之那些紹興人用腕力開闢了航線是事實。 我們有一句話,「麻雀豆腐紹興人」,意思是說有麻雀豆腐的地方也就有紹興人,紹興人與麻雀豆腐一樣普遍于各地。 試把「噹噹船」與航船比較,就可以證明紹興人是生存鬥爭裡的好角色,他們與麻雀豆腐一樣普遍于各地,自有所以然的原因。 這看了後文就知道,且讓我把「噹噹船」的體制敘述一番。 「噹噹船」屬於「烏篷船」的系統,方頭,翹尾巴,穹形篷,橫裡只夠兩個人並排坐,所以船身特別見得長。 船旁塗著綠釉,底部卻涂紅釉,輕載的時候,一道紅色露出水面,與綠色作強烈的對照。 篷純黑色。 舵或紅或綠,不用,就倒插在船艄,上面歪歪斜斜標明所經鄉鎮的名稱,大多用白色。 全船的材料很粗陋,製作也將就,只要河水不至于灌進船裡就成,橫一條木條,豎一塊木板,像破衣服上的補綴一樣,那是不在乎的。 我們上旁的船,總是從船頭走進艙裡去。 上「噹噹船」可不然,我們常常踩着船邊,從推開的兩截穹形篷中間把身子挨進艙裡去,這樣見得爽快。 大家既然不歡喜鑽艙門,船伕有人家託運的貨品就堆在那裡,索性把艙門堵塞了。 可是踩船邊很要當心。 西湖划子的活動不穩定,到過杭州的人一定有數,「噹噹船」比西湖划子大不了多少,它的活動不穩定也與西湖划子不相上下。 你得迎着勢,讓重心落在踩着船邊的那只腳上,然後另一隻腳輕輕伸下去,點着艙裡鋪着的平板。 進了艙你就得坐下來。 兩旁靠船邊擱着又狹又薄的長板就是坐位,這高出鋪着的平板不過一尺光景,所以你坐下來就得聳起你的兩個膝蓋,如果對面也有人,那就實做「促膝」了。 背心可以靠在船篷上,軀幹最好不要挺直,挺直了頭觸着篷頂,你不免要起侷促之感。 先到的人大多坐在推開的兩截穹形篷的空檔裡,這裡雖然是出入要道。 時時有偏過身子讓人家的麻煩,卻是個優越的位置,透氣,看得見沿途的景物,又可以輪流把兩臂擱在船邊,舒散舒散久坐的睏倦。 然而遇到風雨或者極冷的天氣,船篷必須拉攏來,那位置也就無所謂優越,大家一律平等,埋沒在含有惡濁氣味的陰暗裡。 「噹噹船」的船伕差不多沒有四十以上的人,身體都強健,不懂得愛惜力氣,一開船就拚命劃。 五個人分兩邊站在高高翹起的船艄上,每人管一把櫓,一手當櫓柄,一手當櫓繩。 那櫓很長,比旁的船上的櫓來得輕薄。 當推出櫓柄去的時候,他們的上身也衝了出去,似乎要跌到河裡去的模樣。 接着把櫓柄輓回來。 他們的身子就往後頓,彷彿要坐下來似的。 五把櫓在水裡這樣強力地划動,船身就飛快地前進了。 有時在船頭加一把槳,一個人背心向前坐著,把它扳動,那自然又增加了速率。 只聽得河水活活地向後流去,奏着輕快的調子。 船伕一壁划船,一壁隨口唱紹興戲,或者互相說笑,有蝟褻的性談,有紹興風味的幽默諧語,因此,他們就忘記了疲勞,而旅客也得到瞭解悶的好資料。 他們又喜歡與旁的船競賽,看見前面有一條什麼船,船家搖船似乎很努力,他們中間一個人發出號令說「追過它」,其餘幾個人立即同意,推呀輓呀分外用力,身子一會兒衝出去,一會倒仰過來,好像忽然發了狂。 不多時果然把前面的船追過了,他們才哈哈大笑,慶賀自己的勝利,同時回覆到原先的速率。 由於他們劃得快,比較性急的人都歡喜坐他們的船,譬如從蘇州到角直是「四九路」三十六里,同樣地劃,航船要六個鐘頭,「噹噹船」只要四個鐘頭,早兩個鐘頭上岸,即使不想趕做什麼事,身體究竟少受些拘束,何況船價同樣是一百四十文,十四個銅板。 這是十五年前的價錢,現在總該增加了。 風順,「噹噹船」當然也張風篷。 風篷是破衣服、舊輓聯、乾麵袋等等材料拼湊起來的,形式大多近乎正方。 因為船身不大,就見得篷幅特別大,有總兒不相稱。 篷桿豎在船頭艙門的地位,是一根並不怎麼粗的竹頭,風越大,篷桿越彎,把袋滿了風的風篷挑出在船的一邊。 這當兒,船的前進自然更快,聽著嘩嘩的水聲,彷彿坐了摩托船。 但是膽子小點兒的人就不免驚慌,因為船的兩邊不平,低的一邊几乎齊水面,波浪大,時時有水花從艙篷的縫裡潑進來。 如果坐在低的一邊,身體被動地向後靠着,誰也會想到船一翻自己就最先落水。 坐在高的一邊更得費力氣,要把兩條腿伸直,兩隻腳踩緊在平板上,才不至于脫離座位,跌撲到對面的人的身上去。 有時候風從橫裡來,他們也張風篷,一會兒篷在左邊,一會兒調到右邊,讓船在河面上盡畫曲綫。 於是船的兩邊輪流地一高一低,旅客就好比在那裡坐幼稚園裡的蹺蹺板,「這生活可難受」,有些人這樣暗自叫苦。 然而「噹噹船」很少失事,風勢真個不對,那些船伕還有硬幹的辦法。 有一回我到角直去,風很大,飽滿的風篷几乎蘸着水面,雖然天氣不好,因為船行非常快,旅客都覺得高興,後來進了吳淞江,那裡江面很闊,船沿著「上風頭」的一邊前進。 第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現代散文(閑情記趣篇)》
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