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虞文靖公:指虞集1272-1348,僑居河西臨川。 [2]爽塏:高爽乾燥。 [3]僨:毀壞。 [4]褵褷:毛羽初生的樣子。 [5]翕然:形容言論、行為一致。 這是一篇應人之作。 它寫於明朝開國之初,記述了一座園亭由興到廢,由廢到興的過程。 讚揚了許氏一族生生不息的創業精神。 但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並不僅在於此,他把一座園亭的興廢與世道人心,國之盛衰聯繫了起來,歌頌了明朝開國皇帝「正四海、致大平」的豐功偉績。 並對剛剛建立起來的明朝政權的深切期望。 宋濂是明代「開國文臣之首」,「明道致用」是其重要的論文主張。 他善於把一件平凡的小事與國家大事聯繫起來,賦予其作品以濃厚的時代氣息和政治色彩。 《環翠亭記》就體現了他的這一風格,作品把以許仲孚為代表的中下層人民勉力耕鑿、興杯歌吟的樸實生活和宋濂為代表的上層統治階級對新王朝的殷殷之情表現得極為真實。 儘管《環翠亭記》包含着嚴肅的社會政治內容,但作者娓娓道來。 字裡行間洋溢着詩情雅意。 在藝術上給人以較高的審美享受。 首先《環翠亭記》文筆清秀,作者善於運用語言營造美的意境。 如對環翠亭外雨後竹林景觀的描繪就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賞。 作者以竹林之綠為主色調,把雨後早晨的陽光與晶瑩的水珠被此掩映所激射出來的光彩描繪得極其形象生動。 一個頗具魅力的彩色世界呈現在人們的面前,這裡,「晨光熹微」、「浮光閃彩」、「晶瑩連娟」,而竹林之綠更是「沖溂于北南,洋溢乎西東」,人一走進這個世界,衣服「皆成碧色」。 更令人心動的是,在這樣一個如畫的境界裡,仲孚嘯歌亭上,其聲悠遠,彷彿是在翠水岸邊等待着笙鳳的來臨。 作者滿含詩情畫意的文字,將人們引入到一個其樂融融的古樸生活的氛圍中。 頓時,一幅竹林嘯歌圖映入人們的腦海,它高雅、清純,令人神往之至。 其次、在結構上,始終圍繞着環翠亭展開,環翠亭的興廢是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 圍繞這一中心,作者採用了先敘後議的手法。 這樣,讓所敘之事明了,所議之論有所依憑,不至于空穴來風,唐突失據。 作者一開始先記述了許氏一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環境。 其重點放在對環翠亭外竹林雨後景觀的描寫上。 由環境描寫自然而然引出環翠亭,過渡自然巧妙。 然後作者就環翠寧如何「興」、因何「廢」,以及它的「再興」做了記述。 這之中關涉到戰亂,及亂後人們的重建家園。 最後,作者就環翠亭的興廢發表了議論,點明了寫作此記的原因及目的。 可以說,《環翠亭記》結構簡約,作者的議論也順理成章。 此外,《環翠亭記》富有氣勢,頗具大家風度。 作者不滿足於僅記一事一物,它立意高遠。 過往思來,將人們的思緒帶入到更為廣闊的天地中。 「王山拔起兮青蕤蕤;六千君于兮何師師;鳳毛褵褷兮啄其腴;秋風吹翠兮實纍纍;邈千載兮動遐思」作者借他人之口,傳達出他的歷史人生之思,豐富並深化了這篇散文的主題。 浣花溪記.鐘惺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1。 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如玦、如帶、如規2、如鈎,色如鑒、如琅玕、如綠沈瓜3,窈然4深碧、瀠回5城下者,皆浣花溪委6也。 然必至草堂,而後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7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宮8,溪時遠時近。 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9。 水木清華,神膚洞達10。 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裡11。 舁夫雲通灌縣12,或所云「江從灌口13來」是也。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見溪14。 如是者數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15。 橋盡,一亭樹16道左,署曰17「緣江路」。 過此則武侯祠18。 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19,乃睹「浣花溪」題榜20。 過橋,一小洲21橫斜插水間如梭22,溪周之,非橋不通。 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 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23,始為杜工部祠24。 象25頗清古,不必求肖26,想當爾爾27。 石刻像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28時所為也。 碑皆不堪讀29。 鐘子30曰:杜老31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32,各不相襲33。 嚴公34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於朋友大矣哉35!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36。 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37,可以應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38。 時萬曆辛亥39十月十七日。 出城欲雨,頃之霽40。 使客41游者,多由監司郡邑42招飲,冠蓋稠濁43,磬折喧溢44。 迫暮趣45歸。 是日46清晨,偶然獨往。 楚人47鐘惺記。 ——選自天啟刊本《隱秀軒集》 註釋: 1萬里橋——在今四川成都市南。 舊名長星橋。 傳說三國時蜀國費禕衣yī出使吳國,諸葛亮在這裡替他餞行說:「萬里之行始於此。 」因此改稱萬里橋。 2玦jué——似環而有缺口的玉珮。 規——畫員形的工具。 這裡指圓弧。 3色如鑒、如琅玕、如綠沈chén瓜——顏色象鏡子,象美麗的石頭,象綠沈瓜。 鑒,鏡子。 琅玕,美石。 綠沈瓜,一種深綠色的瓜,史載梁武帝西苑食綠沈瓜。 4窈咬yǎo然——幽深的樣子。 第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