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賊」李自成15稱兵犯闕16,荼毒17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18;平西王吳三桂19介在東陲20,獨效包胥21之哭。 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夙好22,棄近日之小嫌23,爰整貔貅24,驅除梟獍25。 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商後謚號26,卜葬山陵27,番如典禮;親郡王鈄軍以下一仍故封28,不加改削;勛戚29言語牙諸臣,咸在朝列,恩禮有加。 耕市不驚,秋毫無擾30。 方擬31秋高氣爽,遣將西征,傳檄江南32,連兵河朔33,陳師鞠旅34,戮力35同心,報乃36君國之仇,間彰我朝廷之德。 豈意南州諸君子敬安旦夕37,弗審事機,聊慕虛名38,頓忘39實害,予甚惑之40! 國家41之撫定燕京,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也。 「賊」毀明朝之廟主42,辱及先人,我國這膛憚征繕43之勞,番索敝賦44,代為妻恥。 王師暫息,遂欲雄據江南,坐亭漁人之利45,揆諸情理46,豈可謂平!將以為天塹47不能飛渡,投鞭不足斷流邪48?夫「闖賊」但為明朝崇49耳,未嘗得罪於我國家也,徒以薄海50同仇,特申大義。 今若擁號稱尊,便是天有二日51,儼為敵國。 予將簡52行之鋭,轉斾53東征,且擬釋彼重誅54,命為前導。 夫以中華全力,受困潢池55,而欲以江左一隅56兼支大國57,勝負之數,無待蓍龜58矣。 予聞聞君子之愛人也以德59,細人則以姑息60。 諸君子果識時知命61,私憤念故主62,厚受賢王63,宜勸令削號歸藩64,永綏福祿65。 進行當待以虞賓66,統承禮物67,帶礪山河68,位在諸王假上,庶不負朝廷伸義討「賊」興滅繼絶之初心69。 至南州群彥70,翩然來儀71,則爾公爾侯,列爵分土,有平西王之典例在,惟執事實圖賴之72。 免近73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舍74。 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75,可為殷鑒76。 先生領袖77名流,主持至計78,必能深維終始79,寧忍承俗浮沉80?取捨從違,應早審定。 兵行在即,可西可東81,南國安危,在此一舉,願諸君子同以計「,賊」為心,毋貪一身瞬息82之榮,而重故國83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笑,予實有厚望焉。 記84有之:「惟善人能受盡言。 」85敬布腹心86,佇87聞明教。 江天在望,延跂88為勞,書不宣意。 註釋: 1向——以前。 2瀋陽——清初建國時稱金史稱後金,建都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後遷遼陽;太祖天命十年1625,遷都瀋陽。 3物望——眾望所歸。 4咸——都。 司馬——兵部尚書的代稱,這裡指史可法。 5介弟——令弟。 指可法的兄弟史可程。 介,大的意思。 清班——清貴的官班。 可程是崇禎十六年進士,在翰林院任庶吉士。 他不久南歸,有沒做清朝的官。 6手泐lè平安——寫信問候。 泐,通「勒」,名刻,引早作書寫。 7拳致衷曲——懇切地把我的衷情傳達給您。 拳,猶拳拳,非常懇切的意思。 8審——知。 9比bì——近來。 10金陵——南京的古稱。 戰國時楚置。 11不共戴天——不表與仇人在同一個天空下生活形容仇恨之深。 12《春秋》之義——《春秋》,傳經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史。 古代經學家說《春秋》每個字都有褒貶的含意。 13有賊不討三句:春秋時魯大夫羽父派人鐐魯隱公另立桓公,後來齊侯又派公子彭殺死桓公,立莊公。 因為他們是國君而被殺害,魯國又未去懲討弒君之「賊」,所以《春秋》對隱公未書葬,對莊公不即位。 這裡的意思指明思宗自然後,進明政權卻不去討伐農民起義軍。 因而福王不能表明政權。 14亂臣賊子——不守臣道、做壞事的人。 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15「闖賊」——封建地主階級對「闖王」高迎祥、李自成的誣稱。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高迎祥、李自成先後稱「闖王」。 李自成1606—1645——本名鴻基,陝西米脂人。 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 次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 同年三月破亦師,推翻明朝。 不久,被清兵打敗,退回西安。 次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 16稱兵——發動軍隊。 闕què——宮殿、陵墓前面的高建築物,這裡是宮門的代稱。 17荼tú途毒——殘害。 荼,苦菜。 18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位wèi——一矢——這句意思:對李自成攻來明朝,全國無人進行最低限度的軍事反抗。 中國,中原,也指漢族所屬地區。 加遺,紅矛。 一矢,一枝箭,比喻最小的軍事行動。 19平西王吳三桂——明末寧遠總兵,封平西伯。 李自成破北京,招他歸降。 他勾結清朝統治者,引清兵入關,受封為平西王。 以後為清兵前驅,攻陷陝西、四川、雲、貴。 奉清政府命鎮守雲南。 康熙十二年1673舉兵叛清,稱周王。 十七稱帝,不久即死,年六十七歲。 所部旋為清兵消滅。 20介在東陲垂chuí——處在東部邊境。 陲,邊疆。 21包胥——春秋時吳兵攻破楚都郢。 楚臣申包胥趕霍布斯到秦,在秦國的殿前哭了七日七夜。 第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