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朝——人眾會集的地方。 26泄泄移yì者——遲緩誤事的人。 27奚足——怎麼夠……。 謝——認罪、謝罪。 28爾時——那時候。 29慟痛tòng——痛哭。 考妣——父母死後的稱呼。 30拊膺英yīng切齒——拍胸咬牙。 表示悲痛到了極點。 31悉——這裡是儘其所有的意思。 甲——軍隊。 32翦——全部消滅。 33二三老臣指南京兵部侍郎兼管禮部事呂大器、都御史張慎言、詹事姜曰廣及馬士英等。 這裡的二三是虛指,猶言幾個。 34宗社為重——應該以宗廟、社稷為重。 宗廟社稷即封建國家的代稱。 35相與——共同。 今上——現在的皇帝,指弘光帝。 36系——聯結。 中外——中央和地方。 全句意思是:有了個政權,才能使人心安定。 37神宗——萬曆帝,名翊鈞,1572—1620年在位。 38光宗——神宗太子常洛,1620年即位,年號泰昌,在位一個月病死。 39天與——上天讚許。 人歸——人心擁護。 40朔日——陰曆初一日。 41勸進——意為經過臣下勸說才登帝位。 42悲不自勝shēng——悲痛得身體經受不起了。 43監國——代理皇帝職務。 朱由崧于五月初三稱監國,過了十二天,即位稱帝。 44迨代dài——等到。 闕guè——宮殿、陵墓前面的高建築,這裡指宮門。 45正位——即位。 46鳳集河清——古代以鳳鳥出現和黃河變清算做吉兆。 這是附會之辭。 鳳本是傳說中的鳥;黃河局部暫變清,偶或有之,也和人事無關。 集,鳥在樹上棲息。 47瑞應——吉祥的徵兆。 48紫氣——古代有種迷信叫望氣,根據望見的氣決定吉凶。 紫氣是吉祥的氣。 蓋——覆蓋物叫蓋,車篷、雨傘等都可叫蓋。 49祝文升霄——告天的奏章燒化後被風吹上雲霄。 古人認為這是天帝接受祝文的吉兆。 我們認為:或者是風湊巧把灰吹得較高,或者完全是粉飾的話。 50瞻——望。 51相梓男紫nán-zǐ——均樹名。 枏即楠木有香氣,梓木輕軟不易朽爛。 章——大木材。 這裡作量詞用,數十萬章即數十萬根。 這些話,前人也認為是不經之談。 52越——過了。 53視師——督師。 54輯——和睦。 黎——即黎民。 黎本義是眾多。 全句意思即安民。 55薙剃tì發之令——滿族習慣,剃去前半部頭髮,後半部削髮垂辮,與漢族把全部頭髮束起的不同。 清軍勢力所到,都下令薙發。 多爾袞應吳三桂的要求,引兵入關,宣佈「除薙發外,秋毫無犯」;同月,又宣佈暫停,「照 舊束髮,悉聽其便。 」次年,滅弘光政權,就下薙發易服之令,雷厲風行,: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了。 56振古鑠朔shuò今——為古今所未見的意思。 鑠,光輝美盛。 57長跪——即跪。 古舊地席地而坐,跪在地上,把臀部放到腳跟上,就算坐了。 伸直腰股,就叫長跪。 北向——尊貴者坐北朝南,卑賤者在南面向北行禮。 58頂禮、把頭、兩插、兩足俯伏在地。 加額——以手加額,表示慶幸。 59明諭——指多爾袞致史可法書。 60繕善shàn——治——整治。 筐篚fěi——都是盛物的竹器,約為一詞,即薄禮之意。 61鴻裁——鴻裁原指文章體制宏偉。 這裡和“請命」連接,即請尊意決定之意。 鴻,盛大。 裁,裁決。 62辱——承蒙。 明誨諱huì——英明的教導。 63甍轟hōng——諸侯死叫甍。 64世子——諸侯的嫡長子。 65不忍死其君者——感情上不願意承認國君已死的人。 66青宮皇子——即太子。 太子住東宮,古時認為東方屬木,木色屬青。 67慘變非常——據《明史》記載,思宗太子 慈烺及定王慈炯、永王慈炤,皆于京師陷後,不知所終。 68拘jū牽不即位之文——被「有賊不討,不得書即位」的說法束縛住。 69坐昧mèi——恰恰違反了。 坐,徒然;昧,不明。 大一統之義——《春秋》的第一句是「隱公元年,王正月」。 《公羊傳》說:「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後人因以大一統為《春秋》最首要的主旨。 大,重視,尊重。 70鼎沸——以鼎中湯水沸騰的狀態比喻天下大亂。 鼎在商周時是炊器。 71倉卒促cù——匆匆忙忙地。 72維繫——維持結納。 73紫陽——指宋朱熹。 紫陽本來是堂名,後來成為朱熹的別稱。 《綱目》——朱熹編的《通鑒綱目》。 踵事《春秋》——繼承《春秋》的筆法。 踵,指跟着前人的腳跡走,即繼承、效法的意思。 74特書——大書特書,重點突出的意思。 75莽移漢鼎,光武中興——王莽是西漢末年的宰相,他奪了劉家的天下。 這裡的鼎是王朝的重器。 相會夏禹鑄九鼎,三代相傳,春秋時楚莊王出兵過洛陽東周都城,問鼎的輕重,暗示想取而代之。 後來主淫「鼎」或「鼎祚」做國運的供稱光武即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 他參加反王莽的綠林軍,推翻王莽,再消滅起義軍和割據者,重建漢朝,所以叫中興。 76不廢山陽,昭烈路祚zuò曹丕廢漢獻帝,封獻帝為山陽公。 劉備乘此機會,在成都稱帝,是為蜀漢烈帝。 祚,皇位。 第4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