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坑東向上,一里,從坑墜8處,南渡其上;蓋其東未渡處,亦盤壑成坪9,有村倚東峰下,路當其西南。 半裡,有岐10;一,南行坡上;一,東向村間。 余意11向東者,乃村中路,遂循東峰南行。 前望尖山甚近。 三里,稍下,見一塢橫前,其西下即塢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鳥之西岰12矣。 乃情悟此為固棟道13。 亟14轉而東,莽行坡阪15間。 一里,得南來大路,乃知此為固棟向南香甸道,從之16。 漸東北上,一里稍平。 東向半裡,覆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頭稍轉而南,半裡,即南雅鳥之脊17也。 從其上可南眺巃嵷山。 而北來之嶺,從其北下墜為岰,復起此坡。 東隨塢脊平行半裡,乃東北下抵岰東,則有路西自岰中來者,乃熱水塘正道,——當18從墜坑東村之岐上,今誤迂19而南也。 於是又東下,一里余,其下盤而為坪,當北山之東,山界頗開20,中無阡塍21,但豐草芃芃22。 東北一峰東突,嶻嶪前標23,即石房洞山也。 其後乃西北而屬於西山。 西山則自北而南,如屏之列,即自熱水塘之東,而南度雅鳥者也。 於是循西山又北下,半裡,見有兩三家倚南坡而廬24,下頗有小流,東向而墜,而路出其西北,莫可問為何所25。 已而26遇一人,執而詢之;其人曰:“雅鳥山村也“,亟馳去。 後乃各此為畏途27,行者俱不敢停趾28,而余貿貿焉自適29也。 又北一里,再逾一東突之坡,一里,登其岰中,始覺東江之形,自其南破30雅鳥東峽而去,而猶不見江也。 北向東轉而下,一里,有峽自西北來,即嶻嵲31後西北之山,與西界夾而成者。 中有小水,隨峽東出,有小木橋度其上。 過而東,遂循北山之麓,始見南壑中,東江盤曲向西南而破峽;蓋此地,北山東突而嶻嵲,南山自石洞廠南,盤旋西轉,高聳為江東山北嶺,與北對夾,截江西下,中拓32為塢,曲折其間。 路從其北東行一里,有岐東南,下塢中,截流渡舟33,乃東趙石洞之道;有路東北挾嶻嵲之峰而轉,乃北趙南香甸道。 於是東北一里余,轉嶻嵲峰東,遙眺其塢大開,自北而南,東西分兩界夾這,西山多東突之尖,東山有亙屏34之勢。 塢北豁然遙達35,塢東則江東北嶂36,矗峙37當夾,惟東南一峽,窈窕而入,為楊橋、石洞之徑;西南一塢,宛轉而注38,為東江穿峽之所。 先是,余望此嶻嵲之峰,已覺其奇;及環其麓,仰見其盤亙之崖,層聳疊上;既東轉北向,忽見層崖之上,有洞東向,欲一登而不見其徑,欲捨之又不能竟去39。 遂令顧仆停40行李,守「木膽」于路側,余竟仰攀而上。 其上甚削41。 半裡之後,土削不能受足42,以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43。 幸而及44石,然石亦不堅,踐之輒隕45,攀之亦隕;間得一少粘者46,綳足掛指47,如平貼于壁48,不容移一步。 欲上既無援49,欲下亦無地,生平所歷危境,無逾于此。 蓋峭壁有之,無此蘇土50;流土51有之,無此蘇石52。 久之,先試得其兩手兩足四處不摧之石53,然後懸空移一手,隨懸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後懸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墜,又手足無力,欲自墜;久之,幸攀而上,又橫貼54而南過;共半裡,乃抵其並崖。 稍循而下墜55始南轉入洞。 洞門穹然56,如半月上覆,上多倒垂之乳57,中不甚深,五丈之內,後壁環擁,下裂小門,批隙而入58丈餘即止,無他奇也。 出洞,仍循北崖西上,難於橫貼之陟59,即隨峽上躋,冀60有路北迂而下,久之不得。 半裡,逾坡之西,復仰其上崖高穹,有洞當其下,洞門南向,益竭蹶從之61。 半裡,入洞。 洞前有巨石當門,門分為二,先從其西者入。 門以內輒隨巨石之後東轉,其中夾成曲房,透62其東,其中又旋為後室,然亦丈餘而止,不深入也。 旋從其東者出。 還眺巨石之上,與洞頂之覆者尚餘丈餘,門之東又環一石對之;其石,中懸如台,若置梯躡63之,所攬64更奇也。 出洞、循崖而北,半裡,其下亦俱懸崖無路,然皆草根懸綴65遂坐而下墜,以雙足向前,兩手反而後揣66草根,略逗67其投空之勢,順之,一里下,乃及68其麓,與顧仆見,若更生69也。 日將過午,食攜于路隅70。 即循西山北行,三里,而西山中遜71。 又一里,有村倚西山塢中。 又半裡,遶村之前而北,遂與江遇;蓋江之西曲處也。 其村,西山後抱,東江前揖,而南北兩尖峰,左右夾峙,如旗鼓配合甚稱72。 有小溪從後山流出,傍樹就水,皆環塍為田;是名喇哈寨,亦山居之勝處73也。 溯74江而北,半裡,度小溪東注之橋,復北上坡。 二里,東北循北尖峰之東麓,一里余,仰見尖峰之半,有洞東向,高穹,其門甚峻,上及峰頂,如簷覆飛空75,乳垂于外,檻76橫于內,而其下甚削,似無陟境77,蓋其路從北坡橫陟也。 余時亦以負荷未釋78,遂先趨廠79。 又北一里余,渡一西來之澗,有村廬接叢80于江之西岸,而礦爐81滿佈之,是為南香甸。 乃投寓于李老家。 時甫82過午也。 第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