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父親是一個平庸的人,名不見經傳,但其祖父杜審言卻是進士,是詩人,還是武則天的生活秘書張易之兄弟的座上賓。 杜甫起碼生活在一個富裕之家,甚至多少是在蔭庇之下成長的。 他所接受的教育,顯然是儒家教育。 他知道自己追求的應該是報效唐帝國,也必須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在年輕時候,杜甫除了讀書之外,還旅行吳越,浪跡齊趙,以鍛鍊體魄,開闊視野。 登泰山這首詩,便是杜甫在裘馬清狂的歲月所寫作的。 在我看起來,它十足地表現了杜甫的一種嚮往,也流露了他的征服慾望。 二十四歲那年,杜甫在家長的一再催促之下,才從雲遊的半途返回故鄉。 他匆匆地參加了在洛陽的應試,還自以為可以及第,實際上他落榜了。 不過這一次失敗似乎並沒有影響他什麼,他仍熱衷于雲遊。 杜甫三十二歲那年在洛陽見到了李白。 當時李白剛剛離開長安,心情還很糟,但杜甫卻極其高興。 他接着還見到了高適。 年輕的杜甫顯然十分激動,他甚至放棄了新婚之樂,陪兩個名家到梁宋一帶走了兩年。 公元746年,杜甫西行進入長安。 他似乎有了一種緊迫之感,因為他已經三十四歲,不是可以意氣用事的青春少兒了。 一年之後,唐玄宗在京師發出指示,號召天下之士,凡是有一門專長的,都赴長安報到,以參加應試,讓唐政府選拔。 杜甫知道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遂居于長安的客棧閉門讀書。 除了準備功課之外,他也在尋找關係,盼能得到權貴的支持。 杜甫明白,僅僅有優異的成績是不夠的。 不過總之,他充滿了希望。 李林甫主持唐政府工作忽忽十二年之餘了,此間,由於他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打擊精英分子,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政績,反而留下了斑斑惡跡。 唐玄宗下令選拔人才之後,他十分驚慌。 他擔心天下之士在回答皇帝問題之際揭露他。 他想來想去,便給唐玄宗出了一個美妙的主意,他說:參加應試的,多是鄉土之徒,言語粗俗,舉止鄙陋,為免熏染陛下視聽,選拔人才完全可以從地方到中央一級一級地選拔。 在唐玄宗的領導之下,唐帝國顯然很昌盛了,但唐玄宗卻也在綠酒紅燈之中昏庸起來。 不過可怕的還是豐腴的楊貴妃,她像海洛因似的使唐玄宗上了癮。 李林甫關於如何選拔人才的辦法,顯然包藏着禍心,可唐玄宗卻覺得是為了他的健康,從而同意了李林甫的意見。 實際情況是,李林甫緊緊控制了這次應試的程序,而且增加了應試的難度。 由於節節作梗,關關設卡,唐帝國在公元747年竟沒有一個人成為進士。 李林甫心花怒放,嬉嬉地告訴唐玄宗:野無遺賢了! 李林甫以傷天害理之術,淘汰了成千上萬有專長的人。 杜甫為自己的落榜欲哭無淚,欲罷不能,只剩下坐在客棧藉酒澆愁了。 不過以他的個性,他顯然還會努力,並爭取功名。 大約從這個時候開始,杜甫的人生便進入了一個慘淡經營的階段。 他不得不巴結顯要,以得到提攜。 他一天一天地萎縮起來,甚至朝扣富兒之門,暮隨肥馬之塵,到了晚上,才騎驢回到自己的家。 晚上在家他也不能安眠,他還要點燈寫作一些甜蜜的詩以贈權貴。 杜甫當汝陽王李音jin)而且委曲求全,當然是希望汝陽王能援引他,但汝陽王對他卻終於沒有什麼幫助。 韋濟擔任尚書左丞之後,杜甫再三投詩,並哀告自己是老驥,是餓鷹,几乎是在求救了,可韋濟卻硬着心,不肯助杜甫一臂之力。 杜甫還投詩于張(音ji,甚至閉着眼睛吹捧張音ji是燦爛的明星,然而張音ji卻一直不冷不熱,使杜甫難堪。 也許杜甫突然醒悟小鬼都是勢利的,是陰暗和吝嗇的,遂改變方式,決定敲閻王的門。 他所做的是投詩唐玄宗,讚頌皇帝的英明與偉大。 但不知道長安的風把杜甫的詩吹到哪裡去了,總之,他的詩沒有產生任何反應。 杜甫急了,並下定決心,發誓要讓唐玄宗知道他。 於是他就坐在窗前,絞盡腦汁地炮製了三篇賦,把它作為大禮,在一個節日呈送唐玄宗了。 杜甫的三篇賦倒是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他還吩咐唐政府官員對杜甫作考察。 杜甫不愧是有毅力的詩人,詩人的機會應該是到了。 不過李林甫還活着,這就麻煩了,因為李林甫已經宣告野無遺賢了。 在野無遺賢的背景之下,怎麼可以發現一個傑出的詩人呢‧如果誰把杜甫挖掘出來,那麼誰就是打了李林甫一個嘴巴。 唐帝國社會生活是開放的,但唐政府的政治卻並沒有開放,因為唐帝國搞的也是集權統治。 結果呢‧結果當然不妙。 楊國忠取代李林甫之後,杜甫開始琢磨怎麼才能得到楊國忠的使用。 經過偵察,杜甫發現一個名為鮮于仲通的人是楊國忠的親信,遂投詩鮮于仲通,請求他舉薦,但鮮于仲通卻根本不是善良之人,他十分乾脆地拒絶了杜甫。 長安顯然傷透了杜甫的心,這使他不得不做別的打算。 他知道高適在哥舒翰幕府,很是羡慕,遂想到遙遠的邊塞去。 他投詩哥舒翰,表示願意做哥舒翰的一個助手。 杜甫懇懇切切,甚至有淒涼之音,但哥舒翰卻未答應他。 杜甫便只好滯留長安。 長安為京師之地,人口稠密,物價很高,但杜甫卻是沒有工作的人,生活遂十分困難了。 少陵原一帶有他的舊宅,還有一些老田,於是他就在少陵原種穀種麻,聊以度日。 第1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大陸散文》
第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