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 沖,繁,疲,難。 巡撫,布政、提學、提法司,鹽、糧、開歸陳許鄭、兵備、巡警、勸業道駐。 明洪武元年,以元汴梁路改。 清初,河南省治,仍領州四,縣三十。 雍正二年,陳、許、鄭、禹直隷,割縣十四隷之。 延津、原武屬衛輝、懷慶。 乾隆中,禹及密、新鄭還隷;河陰省;陽武、封丘屬懷慶、衛輝;儀封為,後亦省。 北至京師千五百八十里。 廣三百七十里,袤三百六十里。 北極高三十四度五十一分。 京師偏西一度五十五分。 領州一,縣十一。 祥符 沖,繁,難。 倚。 城東北隅:夷山。 東北:赤岡。 河水自元至元中始,盡歷府境,自中牟緣封丘界,逕黑岡、柳園口入,東入陳留。 其賈魯河入,逕硃仙鎮入尉氏,即蔡故瀆,上遊一曰沙水。 水經注渠水實鴻溝,而浚水堙。 其惠濟河入,逕府治南,亦入陳留。 宋都四渠及五丈、白溝河亦堙。 吹台,縣丞駐。 陳橋鎮。 大梁驛。 鄭汴鐵路。 陳留 沖。 府東少南五十里。 東北:潘岡。 河水自祥符入,逕小黃故城北,又東入蘭儀。 北:惠濟河,自祥符入,逕城北,水經注「沙水逕牛首亭東,魯渠出焉」者。 其東,桃河、古渙水,又東,睢水,並汴支津,東南入杞,觀省陂在焉。 縣驛一。 杞 沖,繁,難。 府東百里。 西北:惠濟河自陳留入。 水經注「逕陽樂城南、鳴雁亭北」。 睢水亦自陳留入,逕高陽城,合桃河為橫河,實古澮水,並東南入睢。 西南:青岡。 河自通許緣界入太康。 河水舊逕縣北,故有漢堤、隋堤,自大梁至灌口,即老鸛河也。 雍丘驛。 通許 簡。 府東南九十里。 吳召岡、李大岡諸岡綿亙縣境,河流環之。 東南:青岡。 河出縣西北,下流為燕城河,入太康。 北:雙溝,蔡故渠。 水經注「沙水逕裘氏亭西,澹檯子羽塚東」者,半截河出焉,西南入尉氏。 縣驛一。 尉氏 沖。 府西南九十里。 城內:尉繚子台。 東:錦被岡。 西南:三亭岡。 城南:五鳳山。 東北:賈魯河自祥符入,右合康溝及大溝新河。 水經注「長明溝逕向城北、尉氏故城南,三分」者。 至白潭鎮,左納半截河,東南入扶溝。 縣驛一。 洧川 簡。 府西南百五十里。 東:東里。 東南:赤阪岡。 西:雙洎河,即洧水,自長葛入,左合蟄龍復受清河、大沼水,逕新汲故城考升廟北,大隧澗在焉,迤東入鄢陵。 縣驛一。 鄢陵 難。 府西南百九十里。 北:彭祖岡。 東北:彪岡。 雙洎河自洧川入,逕彭祖岡,東南入扶溝。 南:艾城河自臨潁緣界,右會石樑為流潁河,逕陶城入西華。 城南:文水,又南,三道河,達太丘城。 縣驛一。 中牟 沖,繁。 府西七十里。 北:牟山。 西南:馬陵。 西北:圃田澤。 河水自鄭入,逕楊橋口,又東,黃練集。 賈魯河入,合龍鬚溝,隋志鄭水。 又東,右合鴨陂水,至縣西。 乾隆六年濬為惠濟河。 正渠又東逕官渡城,又東南,右合糞陂,古末水,丈八溝,焦城在焉,古清池水,併入祥符。 自周定王五年河南徙,邑沮洳。 明萬曆中,令陳幼學濬渠百九十有六。 縣境瀕河,有管河上汛縣丞、下汛縣丞駐。 曲遇聚、白沙、東張、楊橋四鎮。 城驛一。 鄭汴鐵路。 蘭封 沖,繁。 府東北九十里。 明,蘭陽。 道光四年改蘭儀。 同治二年省儀封入。 宣統元年復諱改。 東北:黃陵岡。 西北:河水自陳留入,舊入考城。 鹹豐五年決銅瓦廂,改東北逕龍門口入直隷長垣。 舊賈魯七河堙。 陽封,管河縣丞駐。 管城驛。 禹州 沖,繁。 府西南二百九十里。 明初鈞州,後改。 雍正二年升,十二年降屬許州府。 乾隆六年還隷。 北:大騩山。 西南:九山。 西北:荊山,小洪河出,入長葛;崆峒、鐵母。 潁水自登封入,逕康城陽關聚,左合書堂麻地川。 右湧水,逕城南,一曰褚河,入襄城,其西土爐河,下流並達之。 水經注「故瀆逕三封山,有嵎水」。 今泉二:上棘、小韓。 清潁一驛。 密 簡。 府南二百八十里。 清初自禹來隷。 雍正二年復屬禹。 乾隆六年復。 南:密岵山。 西北:開陽。 東南:洧水,源出登封馬嶺,東北流,逕縣東南,綏水注之。 又東流,溱水注之。 又東入新鄭。 東南:大騩山,潩水出,其玉女陂從之。 東北:聖水峪,聖水出,入鄭鄶城。 縣驛一。 新鄭 沖。 府西二百里。 清初自禹來隷。 雍正二年復屬禹。 乾隆六年復。 東南:大騩。 潩水自密出山,逕風後頂,又東南,逕陘山入長葛。 其北,洧水自密會溱入,曰雙洎河,至城南為洧淵,又東南,逕土城,左合黃水,右梨園河,亦入長葛,梅從之。 水經注「長明溝水出苑陵故城西北,東即古制澤、西瑣澤,合龍淵泉、白雁陂」者。 永新、郭店二驛。 鄭汴鐵路。 歸德府: 沖,繁,難。 隷開歸陳許鄭道。 總兵駐。 西距省治二百八十里。 廣四百七十里,袤三百二十里。 北極高三十四度三十二分。 京師偏西三十五分。 沿明制,領州一,縣八。 商丘 沖,繁,難。 倚。 商丘,城西南三里。 又城南四十里,穀丘。 河水自宋開寶四年至康熙四年決入郡境者以十數,府治與為轉徙,南北不恆。 鹹豐五年後,故道淤。 豐樂河出焉,東南入夏邑。 古汴水一曰護水,其支津澮河,即睢水上源,湮。 今首縣西北,俗名沙河,歧為三。 北岔入永城。 正渠及南岔,與其支苞河、其西陳兩河,自寧陵入,右合沙家窪、冀家河,左合古宋河,併入安徽亳州。 沙為馬尚,南岔為武家,而陳兩為清河。 大蒙,古景亳。 小蒙側有漆溝、孟諸澤。 濟陽、葛驛二鎮。 縣驛一。 寧陵 沖。 府西六十里。 西:甘露嶺。 東北:河水故道,淤。 其自睢入西南者曰張公河,逕漢已吾故城東入柘城。 西北:陳梁沙河,俗名陳兩河。 長安一鎮。 寧城一驛。 鹿邑 繁,疲,難。 府南百二十里。 故城,縣西,古鳴鹿,縣丞駐。 東:陰靈山、隱山。 西南:橫嶺。 西北:惠濟河自柘城入,逕賈灘南。 渦水自太康入,錯淮寧復入。 南:清水河,渦支津,舊自淮寧入,今首虞詡墓北,逕匯城東南,為練溝,併入安徽亳州。 其清水,南出偃王陂者,茨刺河,右合瀖水,會西明河。 水經注「自陳城百尺溝東逕寧平故城南」者,入太和,東明河亦入之。 穀陽一鎮。 縣驛一。 夏邑 沖,難。 府東百二十里。 清河自虞城入。 左合橫河。 西北:豐樂河自商丘入,為響河,及虯龍河、歧河,並東南入永城。 分防夏商永、縣丞駐。 會亭一驛。 永城 沖,繁,難。 府東南百八十里。 北:碭山。 巴清河即減水溝,自夏邑入,東南入江蘇蕭縣。 東洪溝,自蕭入,仍從之。 響河逕太丘故城,合虯龍溝、歧河,為巴溝河,逕城北,東南入安徽宿州。 南:澮河自商丘入,逕建平、酇、費故城北,右合北岔沙河。 又東,包河自安徽亳州入,並從之。 新興、保安二鎮。 太丘一驛。 虞城 沖,繁。 府東北七十里。 東北:柱岡、黎丘。 河水故道自商丘入,東入江蘇碭山,即古汴渠。 水經注「逕周塢側」者,橫河出焉。 南惠民溝,併入夏邑。 治平一鎮。 石榴堌一驛。 睢州 沖,繁。 府西百里。 城西:駱駝岡。 北:黃河故道自考城入。 明嘉靖十九年決野鷄岡,南流者為張弓河,入寧陵。 西:惠濟河自杞入,左合橫河,即擅其故道,東南入柘城。 橫即睢,睢即渙。 水經注「逕承匡城,又東逕襄邑故城南」者。 歸化、重華二鎮。 五橋集,州判駐。 葵丘一驛。 考城 簡。 府西北百二十里。 乾隆四十九年改隷衛輝。 光緒元年復。 南:葛岡。 河水故道舊自蘭封入,東入山東曹縣。 鹹豐五年北徙。 舊有戴水,並堙。 斜城、葵丘有驛。 柘城 簡。 府西南九十里。 城東北隅:廓山。 河水故道二。 西北:惠濟河自睢入,逕心悶寺,水經注「睢水歷傿縣北」者,舊納渦支津。 北:張弓河自寧陵入,逕牛鬥城,會於東南磚橋,東南入鹿邑。 又東劉家河,古穀水,即渙水,水經注「逕鄫城北」者。 又古泓水,縣西,並堙。 八橋一鎮。 縣驛一。 第2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2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