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直隷州: 沖,繁,難。 隷河東道。 明,平陽屬州。 領靈石。 乾隆三十七年升,復割趙城來隷。 東北距省治四百六十里。 至京師千五百五十里。 廣八十里,袤二百三十五里。 北極高三十六度三十五分。 京師偏西四度四十四分。 領縣二。 霍山,東南四十里,禹貢太嶽。 彘水出石鼻穀。 西北:汾水自靈石入,逕靈佛岩合之。 水經注「逕觀阜北」者。 入汾。 辛置鎮。 霍山驛。 趙城 沖。 州南五十里。 乾隆三十七年自平陽來隷。 東北:霍山,霍水出。 西:羅雲。 西北:汾水自汾西入,逕城西,西北合之,南入洪洞。 有驛。 靈石 沖。 州北百里。 乾隆三十七年自平陽來隷。 東:孝文山。 東南:尖陽、十八盤。 東北:靜岩、綿山,有五龍泉,俗小水河。 汾水自介休入,至城西北,左合之,屈南,右合石門峪、新水峪;左仁義河,逕陰地關入州。 水經注「又南過冠爵津,俗雀鼠穀」者。 其南高壁嶺,今韓信嶺。 鎮二:夏門、仁義。 驛二:石、仁義。 驛丞兼巡司駐仁義鎮。 大同府: 沖,繁,難。 總兵駐。 初因明制,領州四,縣七。 雍正中,增陽高、天鎮,改朔及馬邑隷朔平,蔚及黃昌分隷直隷宣化、易州。 南距省治六百二十里。 至京師七百二十里。 廣二百五十里,袤二百六十里。 北極高四十度五分。 京師偏西三度十二分。 領州二,縣七。 大同 沖,繁,難。 倚。 順治五年徙西安堡,九年復。 北:紇幹山。 東:白登,其東牛皮嶺。 迤北少鹹,敦水出。 西南:采掠。 桑乾水自應入,逕其南,右合馬耳山水,左有玉河 如渾水 ,自豐鎮入,右逕方山合捲子,左鎮川河,又南逕孤山村,右納小泗水,至城東,又南,右納肖畫河,水經注所謂「右會武周川」者,又南來會。 又東,敦水出少鹹山;逕西堰頭,併入陽高。 甕城、聚樂二驛。 懷仁 沖。 府西南八十里。 西:清涼山、錦屏。 西南:蘆子。 新莊子河出其村,逕大於口入山陰。 有安宿峒鎮。 西安驛。 渾源州 難。 府東南百二十里。 順治十六年,安東中、前二所省。 西南:龍山。 西北:晝錦。 北:龍角。 東南:恆山,北嶽,順治十七年自曲陽移祀於此。 山高三千九百丈,周回數千里,橫跨燕、趙,屏蔽京師。 曲陽其趾,阜平其脊,州境其主峰也。 其別阜南曰槍峰嶺,古高氏山,唐河上源滱水出,周禮所謂「嘔夷,並州川」。 左會別源翠屏山水,水經注所謂侯塘川,東逕蔡家峪入靈丘。 其溫泉堙。 嶺之西北渾河出,一曰崞川,西北匯別源亂嶺關及瓷窯峽、李峪、神穀、橫山諸水,入應。 王家莊堡,巡司駐。 上盤驛。 應州 沖,府南百二十里。 順治十六年安東中屯衛省入。 雍正八年罷所隷故城州。 東南:茹越山。 東北:龍首。 西南:龍灣。 西:桑乾河自山陰入,逕州東北,渾源河自州來會。 水經注「逕巨魏亭北,又東,崞川注之」者。 亦通曰渾河。 又東北,入大同。 一鎮曰安邊。 安東衛巡司。 安銀子驛。 山陰 沖。 府西南百八十里。 南:復宿山、香山。 西:桑乾河自朔入,至城北,折東南,逕黃花山,即黃瓜埠,右合黃水河入應。 岱嶽站,巡司駐。 有驛。 陽高 沖。 府東北百二十里。 雍正三年,以陽高衛降置。 西:斷頭山、龍混。 北:虎頭、雲門。 西南:白登山,敦水自大同入,逕其麓。 南洋河自豐鎮入,南流,逕守口堡入邊。 右合馬邑水,逕城北,又東南會白登河入天鎮。 西南:桑乾水自大同入,逕黃土梁,又東併入天鎮。 天鎮 沖。 府東北百八十里。 雍正三年以天鎮衛改置。 北:環翠山。 東:陽門,其幹神頭,其支豐稔。 西南:牽牛。 桑乾水自大同入,逕嘴兒圖,左合五泉河、石門溝。 五泉古安陽水,陽原故城在焉。 又東,入直隷西寧。 其北南洋河自陽高入,逕福祿山。 水經注「雁門水東北入陽門山,謂之陽門水」者。 右合三沙河,古醄水,逕城北,又東北逕摺兒嶺入懷安。 又北,西洋河自豐鎮入,右合南溝水,逕暖泉墩,及東南小溝口河,亦入懷安。 廣靈 簡。 府東南二百四十里。 東南:加鬥山。 北:千福。 西北:九竫。 西:望狐;白羊,壺流河出。 莎泉,祁夷水,東南逕石梯嶺,合作甿池。 枕頭河逕城南,又東逕壺山,入直隷蔚州,達桑乾,為南支。 直峪、林關、火燒、樺澗四鎮。 馬廠驛。 靈丘 沖。 府東南二百七十里。 南:太白山。 西北:漫山,其東枚回嶺,古滋水出焉。 滱水自渾源入,左合黑龍河,逕城南,又東南逕隘門山、銀釵嶺入直隷廣昌。 驛一:太白。 朔平府: 沖,繁,難。 明,右鬰林、左雲川、平虜三衛地,屬山西行都司。 清初為右玉、左雲、平魯三衛。 雍正三年,於右玉衛置府,並改三衛為縣,屬雁平道。 南距省治六百七十里。 至京師九百六十里。 廣二百十里,袤二百九十里。 北極高四十度十一分。 京師偏西四度十一分。 領州一,縣三。 右玉 沖,繁。 倚。 雍正三年以右玉衛改置。 鬰林山,西二十里。 東南:石堂山、紗帽。 西南:滄頭河自平魯入;右合牛心山,左孫家川、雲石堡水,屈北,逕府治西。 右合範家堡水、馬營河,又北,右會兔毛河。 西北有邊牆,西南接平魯,東北至右玉,有殺虎、水柵、鐵山、大沙、雲石等口。 威遠堡、殺虎口二巡司。 朔州 沖,繁,難。 府東南二百四十里。 明屬大同府。 雍正三年來隷。 嘉慶元年,所領馬邑省入為鄉。 有鄉學訓導。 東北:契吳。 東:洪濤,其支阜雷山。 左黃道泉,右金龍池,桑乾水出,水經注所謂「洪源七輪即溹涫水」者。 東南匯於臘河口,古馬邑川水南源。 恢河,古★水,自寧武入,逕城南,折東,右合七里河,左沙棱水,又東北至下館故城北來會,入山陰。 城東、廣武二驛。 左雲 沖。 府東南七十五里。 雍正三年,左雲衛改置。 東北:彌陀山。 東:雕嶺。 東南:龍王堂。 南:南石,肖畫河出,北逕城西南,右合溫泉,又北折東,左合龍泉,逕焦山,又東南入懷仁。 舊有助馬堡巡司,裁。 平魯 沖。 府西南百十五里。 雍正三年以平魯衛改置。 南:十二連山。 西南:迎恩。 西:小青。 西北:七介、西平、磨兒。 清水河出,入其,古樹頽水。 城內北固山。 北:尖山。 東南:天門,相近奎星台。 北嶽峰,蓋水經注大浴真山,滄頭河出。 古中陵水,西北貫城出,折東逕碧峰山入右玉。 樂寧、伏遠二鎮。 寧武府: 沖。 隷雁平道。 明置寧武關並所。 嘉靖中置三關鎮,駐寧武。 又偏寧道駐偏頭,後改岢嵐、寧武二道分駐。 清初,前後並廢。 雍正三年,改所為府,置附郭,偏關所、神池堡、五寨堡為縣。 南距省治三百四十里。 至京師九百五十里。 廣二百九十里,袤三百六十里。 北極高三十九度六分。 京師偏西四度十一分。 領縣四。 寧武 沖。 倚。 明置寧化所。 雍正三年為府,並置。 西南:管涔山,其東天池,其下分水嶺。 西出者汾水,左會林溪,樓子山別源,折西南,逕寧化堡,入靜樂。 東出者恢河,一曰渾河,古★水,水經注「出累頭山」,地理志謂之治水者,東北逕城南,又東北逕陽方口,出邊入朔,為桑乾南源。 有陽方堡。 寧化所巡司。 偏關 沖。 府北百八十里。 明置守禦所。 雍正三年改。 東:丫角山。 北:蠶虎。 西北:河水左瀆自清水河入,逕老牛灣西,又西南,東有關河自平魯入,合紅水溝,逕南,又西北入焉。 又西南入河曲。 老營堡有廢巡司。 神池 沖。 府北三十里。 明置神池口巡司,後增神池堡營。 雍正三年改。 南:黃花嶺。 西南:旗山、虎北、洪佛。 北:達沐河,西逕磨石山,左合義井河。 河本渭流,康熙三十六年聖祖西征,飲馬駝於此,賜名興隆。 折北入五寨。 五寨 沖。 府西百里。 明建五寨城。 雍正三年改。 西南:蘆芽山,管涔絶頂也,高三千丈,上有彌連池,即彌澤,下注清漣河,東北達沐河自偏關入會之,為大澗河,折西入河曲。 有三岔堡。 第2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2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