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州府: 沖,繁,難。 隷河東道。 明,平陽屬州。 雍正二年直隷。 仍明所領臨晉、榮河、猗氏、萬泉,惟河津削。 六年為府,置附郭。 尋增虞鄉。 東北距省治千一百里。 至京師二千二百里。 廣百三十里,袤百十里。 北極高三十四度五十二分。 偏西六度十五分。 領縣六。 永濟 沖,繁,難。 倚。 明州治,省河東入。 雍正六年置。 東南:中條,即禹貢雷首,其南阜堯山、首陽,迤東歷山。 東北:河水自臨晉入,西逕蒼陵穀,至韓家營,錯陝西郃陽、朝邑。 其涑水會姚暹渠於東五姓湖入,又西從之,至鹽灘復入。 迤東南逕風陵渡,溈汭入焉,揚雄賦所謂「河靈矍踢,掌華蹈襄」者。 又東入芮城。 鎮四:趙伊、匼河、栲栳、永樂。 同知駐永樂。 河東驛。 臨晉 沖,繁,難。 府東北七十里。 東北:嶷山。 西北:河水自榮河入,逕吳王渡。 東南:涑水自猗氏緣虞鄉界注五姓湖從之。 樊橋鎮又驛。 虞鄉 難。 府東六十里。 明沿元制,省入臨晉。 雍正八年復析置。 南:中條山,有王官穀。 西南:五老、蔥聾、方山。 其北檀首,其北五姓湖。 水經注,張陽池有鴨子池,合中條水。 東北涑水自臨晉入,會姚暹渠,並匯焉。 又西入永濟。 故市鎮。 湯家驛。 榮河 難。 府東北百二十里。 城東:峨眉嶺。 西北:河水自河津入,汾水入焉。 古汾睢湮。 即春秋葵丘。 南逕城西入臨晉。 胡壁、孫吉二鎮。 陽陵驛。 猗氏 沖,繁。 府東北一百十里。 東有涑水自安邑入,西南入臨晉。 有張嶽鎮。 萬泉難。 府東北百六十里。 東:介山,其西峰孤山。 城南山陰暖泉。 又東澗。 解店鎮。 解州直隷州: 繁,難。 河東道兼鹽法駐安邑運城。 明,平陽屬州。 領縣五。 雍正二年升,割聞喜易其垣曲,尋並隷絳。 東北距省治九百五十里。 至京師千四百五十里。 廣二百二十里,袤百四十里。 北極高三十四度五十八分。 京師偏西五度三十八分。 領縣四。 東南:中條山,其脊橫嶺,又白徑、分雲。 其北鹽池。 又北鹽水,今姚暹渠,自安邑入,逕其北,西入虞鄉。 城西北硝池,濁澤。 長樂鎮。 長樂、鹽池二巡司。 安邑 沖,繁,難。 府東北五十五里。 東南:吳山。 南:中條。 北:鳴條。 西南:鹽池。 池北運城。 河東道及州判駐。 東有苦池。 東北:姚暹渠,即鹽水,自夏入,逕城北,又西南逕運城北入州。 又東北,涑水自夏入,西入猗氏。 鎮二:東郭、聖惠。 有巡司。 浤芝驛。 夏 沖,繁。 府東北百里。 南:柏塔山。 東北:翠岩、稷山。 東南:溫泉。 巫鹹山,鹽水出,今姚暹渠,西北逕雲穀至城南折西。 西北:涑水自聞喜入,南逕夏後陵,併入安邑。 曹張、胡張、尉郭、水頭、裴介五鎮。 平陸 簡。 府東南九十里。 東北:虞山,上有虞城。 其西傅岩、清涼山。 西北:天井、卑耳。 西南:河水自芮城入,逕洪池,至茅津渡。 中條山諸澗,迤東北至砥柱。 砥柱禹鑿,六峰、三門山在焉。 納劉家溝、後溝、積石水,入垣曲。 鎮六:洪池、張店、張穀、常樂、葛趙、茅津。 縣丞駐茅津。 有廢巡司。 芮城 難。 府西南七十里。 北:橫嶺、漱水嶺,洪源澗出,會葡萄澗、地皇泉。 西南:河水自永濟入,逕魚鱗磧,至城南。 又東,氵豆水入,迤北入平陸。 絳州直隷州: 繁,難。 隷雁平道。 明,平陽屬州。 領稷山、絳、垣曲。 雍正二年升,並割太平、襄陵、河津來隷,以絳屬平陽,垣曲屬解。 七年,又割聞喜、絳,垣曲復,而太平、襄陵還舊隷。 東北距省治七百十里。 至京師千八百里。 廣四百里,袤百里。 北極高三十五度三十八分。 京師偏西五度十三分。 領縣五。 南:峨眉嶺,即晉原。 西北:馬首山。 北:九原;鼓山,古水出,即清濁二泉。 東北:汾水自太平入,至城南。 左會澮水,水經注「逕王橋,澮水入焉」者。 又西南,合古水入稷山。 南:重興關。 西:武平關。 垣曲 繁。 州東南二百十里。 雍正二年隷解,七年復。 東北:諸馮山、王屋。 其北教山,教水出。 水經注「南歷鼓鐘、上峽、下峽、馬頭山」者,亦曰沇水。 清廉,俗風山,清水出其西嶺,東逕皋落鎮,會亳水及白水,曰亳清河。 西南:河水自平陸入,逕鷹嘴山,入河南濟源。 河水入晉境,冷行二千七百餘裡。 鼓鐘鎮、迎駕、六郎鎮。 聞喜 沖,繁,難。 州南七十里。 初隷平陽。 雍正七年改。 東:鳳皇原。 東南:香山。 湯寨,古景山,景水出,實水經注沙渠水。 其北美良川。 東北:紫金,古三。 涑水自絳縣入,逕董泊,右合甘泉,復左合景水,逕城南;又西入夏。 詩「揚之水,不流束薪」者。 鎮八:上東、下東、橫水、裴社、宋店、慄村、郭店、蘭德。 涑川一驛。 絳 簡。 州東南八十里。 初隷平陽。 雍正七年改。 絳山,西北二十里。 北:牛村。 東北:備窮。 澮水自翼城錯入,合故郡水,又西北入之。 東南:回馬嶺,絳水出。 水經注所謂「出絳山東,寒泉奮湧,揚波北注」者。 其西華池有陳村峪水,實注所謂乾河。 西逕大陰山,合紫穀水,又西會煙莊冷口水。 水經「出聞喜黍葭穀,逕存雲嶺入聞喜南絳故城」。 鎮曰澮交。 稷山 難。 州西五十里。 稷山,南五十里。 北:姑射、聖王。 東南:汾水自州入,逕城南,又西,華水故道出焉,入河津。 小河、翟店、下迪、大杜四鎮。 河津 沖,繁。 州西百里。 初隷平陽。 雍正二年改。 東北:黃頰山。 西北:河水自鄉寧入,逕龍門山。 禹貢「自積石至」者。 韓原在焉,所謂少梁。 又南入榮。 東南:汾水自稷山入,逕疏屬、仙掌山,又西南從之。 鎮四:方平、禹門、東張、僧樓。 禹門,巡司駐。 隰州直隷州: 繁。 隷河東道。 明,平陽屬州。 領大寧、永和。 雍正二年升,並割汾西。 九年,又割吉之蒲屬之,而汾西還舊隷。 東北距省治五百五十里。 至京師千七百里。 廣二百六十里,袤二百三十里。 北極高三十六度三十九分。 京師偏西五度三十一分。 領縣三。 北:妙樓山。 東:五鹿。 東北:蒲子。 其界石樓者有水頭村,蒲川水出,西南合回龍、交口水,逕城西,又東南會義泉河於仵城鎮北。 水經注所謂「出石樓山,南逕蒲城 蒲子縣 ,得黃櫨穀水」者,俗曰隰川,入大寧。 義泉、張家川、羅真、蒿城、康成、大麥、辛莊、西曲、回龍九鎮。 又廣武鎮,巡司駐。 大寧 簡。 州西南九十里。 城南:翠微山。 西南:石子。 西北:孔山。 河水自永和入,逕馬鬥關。 東北:隰川,即蒲川水,自州入,逕羅曲鎮,折西,逕城出,至藍公山。 其南源第一河東南自蒲入,實紫川水,合縣底河入焉,又東南入吉。 蒲川水莽灌數百里,元和志日斤水,寰宇記日斤水,明志因誤昕水,方乘從之,非也。 一鎮:安阜。 蒲 簡。 州東南百二十里。 舊屬平陽。 雍正二年屬吉,九年來隷。 東:東神山。 西南:翠屏。 東北:姑射。 有分水嶺。 蒲水南源第一河出,水經注「紫川西會南川所謂合江水」者。 逕城東南,右合東小河,又西入大寧。 鎮六:化樂、張村、喬麥灣、薛關、古驛、松峪。 永和 簡。 州西北九十里。 東:雙山。 南:樓山。 西:烈鳳、馬脊。 東北:佶北。 其南仙芝穀,古域穀。 西北:河水自石樓入,逕老牛灘,仙芝河合索陀川、榆林河,水經注「域穀水東啟荒原,西曆長溪」者。 至城西南,合甘露河入焉,又南入大寧。 桑壁、岔口、劉台三鎮。 第23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2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