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府: 沖,繁,疲,難。 分巡鳳潁六泗道治所。 元,濠州。 明初升府曰臨濠。 洪武二年為中都。 六年改中立府。 七年更名鳳陽,屬江南。 順治初,因明制,領五州、十三縣,屬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分隷安徽省。 雍正三年,升潁、亳、泗三州為直隷州,分潁上、霍丘屬潁,太和、蒙城屬亳,盱眙、天長、五河屬泗。 十一年,分壽州置鳳台縣。 十三年,潁州府以亳州及所隷二縣屬之。 乾隆二十年,省臨淮入鳳陽。 四十二年,省虹縣入泗州。 南距省治六百七十里。 廣四百二十八里,袤四百八十里。 北極高三十二度五十五分。 京師偏東一度十二分。 領州二,縣五。 鳳陽 沖,繁,疲。 倚。 明始析臨淮置。 尋又割虹縣地益之,為府治。 國初廢臨淮縣,省入。 北:鳳凰山,府以此名。 東北:烏雲山,出鍾乳。 淮水自壽州入,逕城東北流入泗州。 濠水出城南,有二源,至升高東有巨石絶水,即古濠梁,一名石樑河,東北入淮。 渦水自蒙城入,逕城西北入懷遠。 西:龍子河,源出南山,匯為湖,逕長淮關入淮。 北:沫河,上承諸湖,逕城東北入淮,曰沫河口。 東:溪河,一名大溪河,即古黃溪也。 東:月明湖,北流入淮。 東北:花園湖,東北,洪塘湖。 東南:明孝陵,在縣西南,有城衛。 順治七年,改設左衛,守備一。 西北:長淮關。 東北:臨淮關。 鐵路所經:臨淮鄉、徐家橋、溪河集、蚌埠、小溪。 有溪河集縣丞一。 蚌埠鎮主簿一。 臨淮鎮巡司一。 驛三:王莊、濠梁、紅心。 縣東南有鐵路。 懷遠 疲,難。 府西北七十里。 北:荊山。 東南:塗山。 南:平阿山。 淮水自鳳台入,逕縣東,過荊、塗兩山間,會渦、濠、沙、淝諸水,合流入泗州。 北淝水自蒙城入,至縣正義村,匯為巨浸,下流入靈壁。 清溝自渦陽龍山湖東南流,合十湖、天堰諸水,至縣北會淝水,而水始大。 舊自靈壁南至沫河口入淮。 渦水自鳳陽入,逕城北,東入淮,謂之渦口。 南:洛水,北流入淮,亦名洛澗。 沙水自潁州入,經荊山南入淮。 上窯龍元集有主簿一。 洛河巡司一。 定遠 沖,繁。 府南九十里。 西北:橫澗山。 東:銀嶺。 南:池河,自巢入,東北逕盱眙入淮,謂之池口。 西:洛河,上承苑馬塘,即淝水支流。 二河俱入於淮。 芡河從西至,逕城南會淮水。 岱山鋪有汛。 瀘橋主簿一。 池河巡檢一。 驛三:定遠、張橋、永康鎮。 縣東有鐵路。 鳳台 繁,疲,難。 府西南百八十里。 明省入壽州治。 雍正十一年,分壽州城東北隅增置。 西北:八公山。 東北:紫金山。 南淝水自渦陽入,歷潁上,由峽口西入淮。 西淝河一名夏肥水,自合肥入,至肥口入淮。 白龍潭、顧家橋、石頭埠、劉家集、闞甿集有汛。 闞甿集巡司一。 驛二:太行、丁家集。 壽州 繁,疲,難。 府西百八十里。 壽春鎮總兵駐。 城北:八公山,在淝北淮南,亦名北山。 峽石山西北夾淮為險,在西岸為峽石,在東岸為壽陽山。 西北:淮水自霍丘東逕正陽鎮,潁水流合焉,謂之潁口。 又東至城北,淝水流合焉,謂之淝口,亦謂之淮口。 又東北流入懷遠。 淝水凡三。 在州境者曰東淝河,在州東北,源出合肥鷄鳴山。 北流分為二,一東南入巢湖,一西北流至州入淮,乃淮南之淝水也。 西北:潁水自潁州入,入淮處名潁尾。 西:渒水自潁州入,北流達於淮,即沘水也。 正陽關、瓦搗汛有汛,鳳陽通判駐。 有稅關。 正陽鎮巡司一。 驛四:正陽關、安豐、姚皋店、瓦埠。 宿州 沖,繁,疲,難。 府西北二百三十里。 西北:相山、石山、土山。 又諸陽山,一名睢陽山,在睢水之陽,睢水自河南永城入。 南:澳水,一名濊水,今名澮河,亦自河南永城入,經靈壁東南入泗州五河。 東南:沱水,出州東南紫蘆河,東流入靈壁,分二派,至泗州復合,由五河入淮,即洨水也。 又北淝水,出州西龍山湖,本入渦,今入淮。 西南:泡水,源出亳州舒安湖,流逕廢臨渙城,與澮水合。 東南:澥河,亦東流入澮河,一名蟹河。 睢水,州北,自河南入,逕相城故城,合瀆水及渒湖水,過陵子湖、崔家湖入泗州。 宿州營原設都司一員,乾隆初改守備,嘉慶十一年又改都司。 龍山、百善有分防營汛二。 有衛。 南平集,鳳潁捕盜同知一,州判一。 時村集巡司一。 驛四:大店、夾溝、睢陽、百善。 城外有鐵路。 靈壁 沖,繁,疲,難。 府西北百八十里。 本虹縣靈壁鎮,宋始置縣。 明屬宿州。 清初降宿州,同隷鳳陽治。 西南:齊眉。 北:磬石。 西:鳳凰山。 北:黃河自江蘇徐州入,東南入睢寧,即古泗水。 北淝水自懷遠入,逕城南,至鳳陽沫河口入睢。 澮河、汴水、沱河皆自宿州入,逕縣境,下流入泗州,北小河上流即睢水,亦自宿州入,又東入江蘇睢寧。 東有石湖,北有穆家湖、土山湖。 雙興鎮州同一。 固鎮有汛。 巡司一。 驛一:靈壁。 第22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2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