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張玉良率親兵百人,抵府城。 團練局總辦龐煥棟聲稱自能力守府城,不需官兵之力。 王桐無法處置,乃陪同張玉良巡視全城,及到城西的通濟橋上站定道:「此橋橫跨大河,陸路舍此,無由侵入。 」張玉良稱是而退。 十九日大早,敵方僅有六騎入城,城中千餘團丁,驟然潰散,自相踐踏而死的,不知其數。 李世賢在後方聞信,料知官兵膽怯,始率大軍入城,金華乃陷。 於是浙東一帶大震。 巡撫王有齡聞信,急設盛筵,召諸將入宴。 酒過三巡,王有齡泣說道:「大局危迫,誰能出御悍敵,若使不蹈前轍,必當奏知朝廷,越級超遷官職。 」 諸將都懾李世賢的威名,大家面面廝睹,假裝醉意,各無一言。 座中只有代理處州鎮總兵文瑞,起立厲聲說道:「職鎮本是江西援浙的軍隊,承中丞知遇,即以處州鎮相委。 現在省中既是兵單餉少,職鎮情願出擋。 至於勝敗利鈍,卻不敢必。 」王有齡聽了大喜,親自為之把盞,禱祝勝利。 五月初一,文瑞率本部三千人,逕往諸暨。 原來那時的紹興府城,已為來王陸順德所踞,即將城中大路的藥王廟,改造來王殿,並擄子女玉帛,充實府中。 紹興所屬八縣,僅有諸暨的包村,尚未降敵。 這末包村不過一個窮鄉僻壤,何以能夠死守多日。 因為村中有位包立生,曾習奇門遁甲,能夠呼風喚雨,捉鬼拿妖。 他的親女包三姑,人稱包小姐的,更比乃父厲害。 一聞來王占踞紹城,她們父女二人,便將全村的父老子弟,統統召到,問大家道:「諸位還是歡喜降賊,還是幫著我們死守待援。 現在省城尚未失守,只要大軍一到,來賊一定逃竄,若愿死守大約不出五十日,官軍必到,全村可以轉危為安。 」 村人本是極信包氏父女的,一聽此話,無不高聲答應,說是情願死守本村。 包小姐道:「既是如此,就請諸位回家,聽候我們父女安排便了。 」 村人剛剛散出,包立生的一位姑表兄弟,名叫馮仰山的奉了杭州吳曉馬風藩臺的囑託,潛到包村。 告知包氏父女,述及吳方伯十分敬重,打算請他們父女二人到省,訓練大軍,以便出敵,不必守此孤村等語。 包立生聽說,本想應諾,包小姐介面道:「省中悍將驕兵甚多,兵權不一。 我們父女二人,乃是白身,去到省垣,必為旁人藐視。 姻長快請回省,須將吳方伯能夠委辦何事的資訊打聽明白再來告知我們。 」 馮仰山聽說,認為有理,趕忙回省去了。 哪知一到省中之後,四城已關,不能再出,因此耽擱下來。 包氏父女也不再等馮仰山的迴音,即將全村人眾統統召來,各贈一張硃砂所畫的八卦符,分請人眾,各塞髮辮之中。 又將人眾導遊全村,告知此地乃是生門,此地乃是死門,賊眾進攻,只要將他們匯入死門,便不能出,個個只好束手被縛。 村中人眾,聽了無不大喜,都允遵照包氏父女的支配辦事。 包氏父女,既將全村的生死門劃定,又教眾人的槍法符咒,眾人一學便會,人人欣欣然有喜色,以為一座包村,彷彿已有天羅地網一般,長毛來一個死一個,來兩個死一雙的了。 可巧諸暨的東鄉,又有蓮花教發現。 教首名叫何文慶,糾集黨羽二千餘人,既不投降天國,又不幫助清朝。 倚恃邪術,大有謀為不軌、自立為王之意。 知縣許光瑤,乃是一位好官,深知諸暨的民心,每欲捕捉何文慶到案嚴懲,苦於兵力未逮。 一見省中派了文總兵到來,首將何文慶的種種劣跡,稟知文瑞,請求立即拿辦,以安地方。 文瑞起初倒也答應,後來有人去替何文慶說項,說是何某以教保民,又有法術,足制賊人死命。 文瑞聽說,即召何文慶進見。 何文慶進見文瑞的時候,文瑞請他升坑。 一等何文慶坐下,便將一杯熱茶,遞到他的手上。 何文慶那時已知文瑞要想試驗他的法術,立將那杯熱茶,接到手中,忽出文瑞的一個不意,把那茶杯,就對天井之外,向空一拋,那隻茶杯,頓時不知去向。 文瑞當下大驚的問道:「何道長此舉為何?」 何文慶笑答道:「軍門的廚房失火,此杯乃去救火。 」 文瑞不信,急命左右前去看來。 左右去了未久,手拿一隻茶杯回來,呈與文瑞過目道:「回軍門的話,我們廚房,柴草之上,發了旱菸餘火,正在燃燒。 若非何道長的法術,此時已經肇禍。 」 文瑞聽說,又吃一愕。 忙向何文慶拱拱手道:「何道長真有法術。 本鎮打算給你五品功牌,藍翎獎札一份,要你迅募團練五千名,由你統帶,歸我節制。 至於槍械炮火,軍裝餉項,統統由我供給。 此是為國殺賊,務請忽卻。 」 何文慶馬上一口答應道:「只要軍門不棄,敢不為國效忠。 」 文瑞大喜,因恐許光瑤再來多說,即下一個札子,委任許光瑤為何文慶的幫統。 許光瑤無法,又因來王連日派了大軍攻打包村,雖未立時攻破,似乎有些危險。 只好暫時受委,且待亂平再說。 何文慶既任團練總辦,更加耀武揚威起來。 不但欺貧壓富,睚眥之怨,無一不報,甚至強搶婦女,爲所欲爲。 後來許光瑤查得何文慶那天拋杯救火一事,完全虛偽,乃是化了一千銀子,預先串通文瑞的差官,廚房之火,原無其事。 及等文瑞命人去看,始去燃著柴火。 至於拋杯一事,卻有一點小小幻術,其實與包村的包氏父女,一邪一正,完全不同。 第1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大清三傑》
第1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