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紹原聽畢,面上似露喜容。 閔氏夫人起初倒也有些高興,及至探子去後,忽又想到一事,皺了雙眉的對著溫紹原說道:「老爺,你我年已半百,膝下僅有此子。 方才埋壇之計,倒也虧他想出。 妾身有個愚見,不知老爺贊同與否?」 溫紹原撚鬚的答道:「夫人有話,只管請說。 只要有益國事,下官無不遵命。 」 閔氏夫人卻微搖其頭道:「妾身此言,適與國事相反,倒於我們家事有些關係。 」閔氏夫人說到這句,她的聲音,已經有點打顫。 仍舊鼓勇的說道:「孤城難守,也已所見不鮮的了。 我們夫妻兩個,世受國恩,理該城存人存,城亡人亡,不用說它。 不過我們這個孩子,年紀尚輕,未曾受過國恩,依妾之見,打算命他掛城逃走。 我們兩個,倘有差池,溫氏門中,尚不至於絕後。 」 溫紹原聽畢,先把腦袋向天一仰,微吁了一口氣道:「夫人此言,未免有些輕重不分了。 你要知道絕後一事,僅僅關乎於我們溫氏一門。 為國盡忠,乃是一樁關乎天下的極大之事。 現在駐紮祁門的那位曾滌帥,他的兄弟,溫甫司馬,就在三河殉難的。 還有那位彭雪琴京卿,他本是水師之中的老將,他的永釗公子,只為私吸大煙,犯了軍法,他竟能夠不顧父子之情,馬上將他問斬。 曾彭二位,都是當今數一數二的人傑,他們所做之事,那會錯的。 下官只望能夠保全此城,方才不負朝廷付託之重。 果有不幸,我們全家殉忠,也是應該。 」 溫紹原的一個該字,猶未離嘴,忙把他的雙眼緊閉起來。 你道為何?原來這位能文能武的溫紹原軍門,年已半百,膝前只有這位樹德公子。 舐犢之情,怎能不動于中。 若將眼睛一開,眼淚便要流出,豈非和他所說之話不符。 閔氏夫人一見她老爺此時的形狀,不禁放聲大哭起來。 溫紹原噗的一聲站了起來,含著眼淚圓睜雙眼的,厲聲說道:「夫人快莫作此兒女之態。 大丈夫能夠為國盡忠,也得有福命的。 」 閔氏夫人聽說,心裡雖在十分難過,面子上只好含淚點頭,承認他的老爺見理明白。 他們夫妻二人,正在談論盡忠之事,忽見一個丫環走來稟報,說是王國治王都司有話面稟。 溫紹原便命傳話出去,請到花廳相見。 等得出去,只見王國治一臉的驚慌之色,毫毛凜凜的向他稟道:「標下回軍門的話,標下剛才得到一個密報,恐怕我們城內有了奸細。 今天晚上,防有亂子。 」 溫紹原聽說,連連雙手亂搖道:「貴參戎不必相信謠言。 我敢夸句海口,六合城中,個個都是良民。 外來奸細,斷難駐足。 這件事情,不用防得,所要緊的是,我們這邊一箍腦兒,不及萬人;敵軍多我三十餘倍,這倒是樁難題。 」 王國治道:「標下業已派了飛足,亟到少荃中丞那兒請兵去了。 因為少荃中丞那裡的花綠隊,卻是外國人白齊文統帶。 只要這支兵馬殺到,此城便可保住。 」 溫紹原又搖其頭的答道:「你休妄想。 前幾天,少荃中丞允了程學啟之請,準許蘇州城內的百王獻城自贖。 豈知后又聽了他那參贊丁日昌的計策,趁那程學啟在那寶帶橋營盤裡督隊躁練的當口,假裝請客樣子,把那一百位投順的賊王,誘到席上,以杯為號,即出刀斧手數百,盡將百王殺死。 等得程學啟知道,所有降兵,已經復叛。 程學啟因見少荃中丞手段太辣,使他失信於人。 一氣之下,便與叛兵前去拚命,有意死在亂軍之中。 現在少荃中丞自顧尚且不遑,怎麼再能發兵來援我們。 要未曾沅甫廉訪,他已克復安慶,或者能夠怞兵到此,也未可知。 」 王國治一直聽完,也沒什麼計策,只得回去守城。 溫紹原一等王國治走後,又對他的夫人長嘆了一口氣道:「夫人呀,我們城內,兵微將寡,糧餉又少,照此看來,萬萬不能等到援兵來到的了。 俗話說得好,叫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下官只好做那兒,便是那兒。 」 閔氏夫人珠淚盈盈的答道:「此事關乎天意,只要天意不亡大清,此城自然有救。 我們也得長為太平之民了。 」 溫紹原聽見他的夫人,付之於天的說話,也叫無聊到極點的了,當下不便再言。 一宵易過。 第二天大早,就見樹德公子親自來報,說是賊兵又退十里,離城已有六十多里。 此時只要援兵一到,此城便可保全。 溫紹原便同夫人、公子,來到城樓,遠遠一望,果然不見敵兵的影子,於是稍稍把心一放。 一面下令四城的守將,大家不妨輪流把守,以資替換。 所有人民,各令歸家,不必苦了他們。 一面仍留樹德公子,在城監督。 自己同了夫人回到衙內,寫上一封密稟,命人掛出城去,飛投祁門大營請援。 溫紹原發稟之後,正在盼望援兵的時候,那知就在這天的半夜,李秀成親率大軍,一窩蜂的陡然而致,竟將四城團團圍住。 原來李秀成此次的來攻六合,本是下了決心。 第一仗因見羅大綱賴文鴻的隊伍,中了大炮,自然不肯再以血肉之軀的兵士,去與大炮死拚。 當時即下一道命令,往後退下五十餘里。 第二次要使溫紹原相信,所以再退十里。 羅大綱、賴文鴻便一同進帳問道:「末將等的隊伍,自不小心,中了敵人的炮火,應得有罪。 不過王爺一退就是六十多里,倘若官兵的援軍一到,我們豈非更加要費手腳了么?王爺退兵有無別計。 」 第1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大清三傑》
第1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