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善祥聽說,盯上洪宣嬌一眼道:「妙不妙,我都不管。 不過一個人的精神有限,一營盤童子軍的男色無窮。 太王不可因我一言,自己就去糟蹋鳳體,我可不負責任。 」 洪宣嬌又忙不迭的亂搖其手道:「誰要望你負責,你去拿藥給我就得。 」 洪宣嬌說著,已先下床,等得傅善祥將那駐顏之藥,交給洪宣嬌收好,洪宣嬌便欣欣然有喜色的告辭走了。 沒有幾天,洪宣嬌的一營童子軍,早已奉旨成立。 不過成立之後,那班小小軍人,十天死一個,半月亡一雙,可憐無數的童子軍,只為傅善祥的一言,個個都往樂極國中成仙去了。 後來傅善祥聞知其事。 始知洪宣嬌這人,只顧自己,不管他人。 恐怕將來因此惹禍,只好暗暗的避得不知去向。 當時有人說她是跟錢江一同走的。 其實大大不然,因為傅善祥的離開南京要比錢江遲了好幾年呢。 況且錢江是位何等樣人,斷不攜帶一位青年婦女而遁,致為旁人瞧出破綻。 不才對於此等地方,因有參考的書籍,又有先人的遺訓,故此敢向讀者負責說句說話。 傅善祥的結果,必不及錢江多多。 當時傅善祥既遁,洪宣嬌也不在她心上,仍是盡情行樂,儘量求歡。 甚至有時分惠於她天皇哥哥,皇后嫂嫂去的。 豈知事為忠王李秀成所知,於是大不為然起來。 一天特去向著洪宣嬌說道:「太主娘娘,臣有幾句逆耳之言,伏求太主注意。 太主的訓練童子軍,臣本極端贊成。 誰知道到現在,始知太主另有用意。 這班青年子弟,當然都是將來報國的人材,若使他們統統死於疆場,已經不免可惜,而況死得無名,亡得沒義。 太主即不顧著自己的身體,自已的聲名,可是天皇和皇后二位,須關天下人民的觀瞻的。 太主倒忍令他們失去大家之望不成。 」 洪宣嬌一直紅了臉的聽完,只好矢口不認。 李秀成復又勸上一番,方始退去。 那知洪宣嬌就因此事,即與李秀成不睦起來。 於是天天的去到天皇面前,大說李秀成的壞話。 可巧那時的天皇,已經偏重於逸樂方面,對於一切軍情大事,認為既有李秀成主持,便可高枕無憂。 及至聽見洪宣嬌的壞話,方始有些吃驚起來。 一天忽將李秀成召至,正色的問道:「忠王賢弟,你的本領,在朕看來,勝過東平多多。 怎麼如此一座小小六合縣城,至今不能將他克復,其中有無別意。 」 李秀成聽了一愕道:「陛下怎出此言,臣弟對於這座六合縣城,早在心上。 一因臣弟只有一人,既要到東,又要到西,一時忙不過來。 二因六合的那個溫紹原,自己既有能耐,他的夫人公子,也識一點軍事。 從前還有那個劉秉璋的門人徐春榮,善卜文王大卦,算一是一,算二是二,臣弟手下的將官,萬萬不是他的對手。 有此兩個原因,以致耽擱下來,並非臣弟謀國不忠,實是臣弟的才力不夠。 陛下今天既然問到此事,臣弟無論怎樣不敏,馬上親去攻打就是。 」 天皇一直聽到這裡,方始強顏一笑道:「賢弟若肯自去,朕就放心了。 」說著,即命待衛擺上御筵,算替李秀成餞行。 席散之後,李秀成辭別出朝,第二天大早,李秀成即到校場,點了三萬老萬營人馬,作為他的護軍。 又命羅大綱、賴文鴻二人,也各率二萬老萬營人馬,分為左右兩翼,直取六合。 羅賴二人,一奉將令,已知李秀成對於六合縣城,下了決心。 當下便一同向著李秀成獻策道:「六合地方雖小,可是何方所得,便是何方的屏藩。 從前有那徐春榮幫助溫紹原,因此我們這邊,陣亡了百十員大將,潰散了數十萬弟兄。 這個深仇,誰不想報。 只因未奉將令,不敢擅自進兵。 今天王爺既命我們二人前去進攻,最好是給他們那邊一個迅雷不及掩耳。 若待援兵一到,那反囉囌了。 」 李秀成聽說,點頭稱是。 即令漏夜進兵,自己在後押陣。 不才說到這裡,須從那位溫紹原那邊敘起。 原來溫紹原,本是一位舉人出身,只因幾次會試不中,便擷取了①一個知縣,來到南京候補,那時南京的制臺。 還是那位佞佛的陸建瀛。 因見溫紹原是個正途,即委署六合縣缺。 到任之後,正值錢江率領大軍,圍攻儀風門的時候,他急修理城池,準備兵器,滿擬牢守此城,以作金陵的屏藩。 不料陸建瀛一見城破,馬上攜了愛妾逃走,他仍死命把守。 後來又有劉秉璋的一支大軍來到,他的膽子一壯,竟能將那一座六合縣城,守得猶同鐵桶一般。 洪軍方面,死的人數,確屬不少。 一守七年。 朝廷見他是位將材,一直將他升到記名提督。 嗣因劉秉璋一軍,調攻安慶,他忽失去一隻臂膀;幸虧他的夫人閔氏,公子樹德,都是足智多謀,精通韜略,一門忠義,早拚與城同亡,所以把那四面城門,更加修得十分堅固。 非但是日夜親自上城,輪流巡視。 且對人民常常說著,孤城難守,本在意中。 我們溫氏一門,世受國恩,現又位至提督,更負守士之責。 你們一班百姓,只有暫行投奔他處,等得平靖下來,回家未晚。 那班百姓一因溫紹原已經守了七年之久,認為有了輕驗,逃走四方,反而不及留此妥當。 二因這位溫軍門愛民如子,真已成了家人父子一般,不忍離他,自去單獨逃生。 當時大家都說情願一同守城,不願逃離。 溫紹原聽了那些百姓的說話,只好安撫一番,聽之而已。 第1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大清三傑》
第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