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哲學家 / 亞裡斯多德全書目錄
布老虎
亞裡斯多德 - 31

亞里士多德又討論了時間。他認為,時間的一部分——「過去」——已經存在過,現在卻已不再存在了;還有一部分——「將來」——有待產生,現在尚未存在。應該把時間當作一種運動和變化,但時間和運動變化又不同,變化總是有快有慢,而時間卻沒有快慢。快慢是用 ...

亞裡斯多德 - 32

範疇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聯繫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人們認識世界過程中的支撐點和階梯。列寧說:「在人面前是自然現象之網。本能的人,即野蠻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則區分開來了。範疇是區分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即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的一些小階 ...


  
亞裡斯多德 - 33

因此,每種事物的變化,都是由潛在的東西變為現實的東西。亞里士多德在《範疇篇》中對範疇進行分類時,把「質和量」這對範疇放在僅次於「實體」的位置,他把質和量看成是事物的一種規定,並分別作了研究。「時間與空間」是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詳盡探索的 ...

亞裡斯多德 - 34

亞里士多德把「實體」範疇看成是對客觀獨立存在着的具體事物的一種規定,並且作為理解其他範疇的根據。就是說,他認為實體是中心,其他範疇都附屬於實體,是實體的數量、性質,「因為除了實體之外,沒有一個別的範疇能獨立存在,所有別的範疇都被認為只是實體 ...

亞裡斯多德 - 35

他常運用的質料和形式也是如此。兩者既對立又相互依存。質料不能離開形式而存在,正如形式不能離開質料一樣,因為質料是形式的基礎,形式不只是指事物的形狀、長短、寬窄、高低等,而是指一切事物的「性質」。兩者的區別是相對的。 任何絶對化的看法都是不 ...

亞裡斯多德 - 36

第三,認識論原因。亞里士多德的範疇學說主要是從本體論來考察的,同時也涉及到認識論問題,因此他在論述問題的過程中,有時候往往把本體論的一些問題同認識論的認識過程混淆起來,結果就出現了前後矛盾和混亂,如「實體」這個範疇,前後就不一致。在《 ...


  
亞裡斯多德 - 37

在古代末期當柏拉圖在形而上學方面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時,亞里士多德已經在邏輯方面是公認的權威了,並且在整個中世紀他都始終保持着這種地位。到了13世紀,基督教哲學又在形而上學的領域中也把他奉為是至高無上的。文藝復興以後,這種至高無 ...

亞裡斯多德 - 38

這種分析的依據是把亞里士多德的研究活動分為三個時期:在柏拉圖學園求學時期、漫遊時期、呂克昂學園教學時期。這不同的時期思想是不一樣的,反映在著作中將有不同的特點和內容。這樣,《工具論》中的六部著作,就可以分析出是何時所作,有的應該看作是在柏拉 ...

亞裡斯多德 - 39

「三段論是一種論證,其中只要確定某些論斷,那麼某些異於它們的事物便可以必然地從如此確定的論斷中推出。」《前分析篇》三段論,就是指從前提必然可以得出結論的思維形式。在討論三段論時,亞里士多德涉及 ...

亞裡斯多德 - 40

喬納遜·伯內斯很公正地評價了三段論:「《前分析篇》確實是一部天才的作品。雖然在亞里士多德系統內存在着一些內在的困難最明顯的是他關於或然判斷的演繹的論述,行文中也包含着一些錯誤和模糊之處,但這些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