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語 - 37 / 100
國學類 / 孔子門生 / 本書目錄
  

論語

第37頁 / 共100頁。

 大小:

 第37頁

朗讀:

大宰①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日: 「因天縱②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 也賤,故多能鄙事③。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註釋】


  

①大(tai)宰:即太宰,官名,輔佐君主治理國家。這裡的太宰是指吳 國的或宋國的,已不能確認、②縱:伯,讓。③鄙事;鄙賤之事,指 各種技藝。

【譯文】

太宰向子貢問:「孔老先生是位聖人嗎?為什麼這樣多才多 藝呢?」子貢說:「既然上天讓他成為聖人,當然也就會讓他多才 多藝。」孔子聽到後說:「太宰瞭解我嗎?我小的時候貧窮,所以 學會了不少技藝。一般的君子會有這樣多的技藝嗎?那是不會的。」

【讀解】   

不僅太宰不瞭解,就是子貢也沒有能夠瞭解啊。

俗話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一個人小的時候艱難困苦,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做,自己努力,所以不僅多才多藝,生 活能力強,而且懂得人情世故,長大後多能有所作為。   相反,一個人從小養尊處優,生活一帆風順,從小學直到中 學、大學乃至研究生畢業,出來後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會有好強。尤 其是出來做社會、文化、商業等方面的工作,不懂人情世故,眼 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成為典型的高學位低能力者。再加上生 活、工作一遇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灰心喪氣甚至自尋短見的例 子也不是沒有過。

所以,讓孩子從小學會吃苦,學會戰勝各種困難,鍛鍊獨立 生活的能力,掌握各種各樣的生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 們現在的獨生子女,所謂的「小皇帝」,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生 活水平的提高,客觀上缺乏吃苦耐勞的外部環境,這就需要家長 們有意識地「創造」一些這樣的環境,使孩子們得到鍛鍊。 ”

寶劍峰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就連聖人,不也是從 磨礪而出的嗎?



循循善誘的藝術

【原文】

顏淵喟然①嘆曰:「仰夫子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②。雖欲從之,未由③也已。」

【註釋】

①喟然:嘆氣的樣子。②卓爾:挺立的樣子。③未由:不知從什麼地方。

【譯文】

顏淵感嘆說:「越仰望着越覺得高,越鑽研越覺得深;眼看著它在前面,忽然又在後面去了。老師就是這樣善於有步驟地誘導人,用廣博的文化知識充實我,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使我想停止也停止不下來。我已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似乎看到老師的學說就立在我的面前,但要想追隨它前進,卻又不知道從什麼而去了。」

【讀解】   

這是孔門第一高足的學習體會.對老師的學說崇敬而神往,對 老師「循循然善誘人」的教學佩服得五體投地,從而感到自己無 論如何也趕不上老師的學問。

這裡的「循循然善誘人」就是我們今天說「循循善誘」這一 成語的來歷。

就通常的意義來說,循循善誘就是指有步驟、有次序地誘導 學生跟着老師的思路和教學內容的邏輯關係思考問題,使學生能 夠有層次、有條理地掌握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地提高知識水平。這 是一種教學的藝術。

推而廣之,循循善誘也可用於行政方面,使之成為一種領導 的藝術。在這個意義上,循循善誘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是相反的一種方式。這不是命令的方式,禁止的方式,而是 引導的方式,疏導的方式,或者說,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這 種方式的好處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和風細雨,容易 深入人心,從而收到較為長久的效果。

所以,無論你做老師還是做領導人,乃至于做家長,都應該 掌握循循善誘的藝術。



待賈而沽,不藏於櫝

【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 ①而藏諸?求善賈②而沽③諸?」子 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註釋】

①韞(yun)櫝(du):藏在匣子裡、韞,藏;櫝,匣子。②賈(gu):商人。③沽:賣。

【譯文】

子貢說:「有一塊美玉在這裡,是把它珍藏在匣中好呢?還是 找一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出去好呢?」孔子說:「賣出去吧!賣出 去吧!我正等待着識貨的商人哩。」

【讀解】   

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當子貢一說到有美玉在這裡 時,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設比,於是作出了「我正等待着識貨的 商人哩」的回答。

子貢所提出來的,實際上是讀書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態上問題。

子貢給出的是兩個選擇要麼「韞櫝而藏」,珍藏在匣中;要 麼”求善賈而沽”。找一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出去。這兩個選擇實 際上就是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的「行 藏」問題。孔子在這裡的回答是傾向于「行」的方面,即「沽之 哉!沽之哉!」賣出去吧,賣出去吧!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積極入 世的一方面。但下面的回答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孔于說的是「我 待賈者也」而子貢問話中說的是「求善賈而沽諸?」

一「求」一「待」,態度大有不同。

這裡面的微妙區別,正如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引范氏的看法:

讀書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過厭惡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取官 位罷了。讀書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識貨的商人來買一樣 以伊尹、伯夷、姜太公等人為例,如果沒有成湯文王的任用,就 是終身默默無聞也沒有關係,絶不會主動去炫耀自己以求做官。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