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語 - 35 / 100
國學類 / 孔子門生 / 本書目錄
  

論語

第35頁 / 共100頁。

 大小:

 第35頁

朗讀:

但事實上,古往今來,沒有幾個為讀書而讀書的人。過去的 時代讀書是為了金榜題名,「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 讀書可以做官,做官可以發財。今天廢除了科舉制度,讀書不一 定可以做官了,但小學讀了讀中學,中學讀了讀大學,不外乎是 為了找一個好的職業。如果找不到,就大學讀了再讀研究生,目 的也是為了找到一個更好的職業。一旦找到了,絶沒有人再對 什麼博士、博士後的,那多苦寒!另一種極端是,既然讀書也不 外乎是為了找到一個好一點的職業,為了掙錢發財,那只要能掙 錢,能發財,又何必讀什麼勞什子的書呢?所以,不少家長讓孩 子中學畢業(甚至不用畢業)就跟老子一起做生意、賺大錢,于 是又生出「讀書無用」的觀點。其實,無論是「讀書做官(發 財)論」還是「讀書無用論」、對於讀書的目的認識都是一致的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至于谷」,讀書都為稻粱謀 。

或許正是因為早在孔子的時代大家讀書就已經是為了「至于 谷」,所以孔子才感嘆說「不至于谷」是難能可貴的罷。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原文】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①。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 人道則見②,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 貴焉,恥也。

【註釋】

①善道:正確的學說,引申為真理。②見:同「現」。

【譯文】

孔子說:「堅定信念,勤奮學習,堅持真理至死不渝。不進入 危險的國家,不居住動亂的國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來實現抱負, 天下政治黑暗就隱退。國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卻貧賤,這是恥辱;國 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卻富貴,也是恥辱。」

【讀解】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實際上還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只不過聯繫 到學與守,貧賤與富貴作了更深入的闡發,使之具有更為堅實的 基礎和更為廣闊的境界罷了。

說來也是,朗朗乾坤,太平盛世,人人奔小康,求大同,你 怎麼會貧且賤呢?敢情是好吃懶做,游手好閒罷了。

相反,政治黑暗,世道昏亂,打砸搶抄抓害得人人自危,個 個不安.你卻大富大貴,不是一個吃黑錢、發橫財的暴發戶才怪。

在正人君子看來,以上兩種情況都是恥辱。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政事。」

【讀解】   

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

不在其位不瞭解情況,隔行如隔山,談論起來於事無補,反 而添亂,還是素其位而行,安寧本分為好。做冬瓜就考慮冬瓜外 問題,做西瓜就考慮西瓜的問題。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原文】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

孔子說:“學習起來就像老趕不上一樣,還生怕把學到的東西 又丟掉了


  
【讀解】   

孔子的自白給我們以「活到老,學到老」,「學海無涯苦作 舟」的感覺。

而莊子卻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 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是很危險的。知道了這一點而仍然 要去追求知識,那就更危險了啊!」(《養生主》)   這樣說來,孔子豈不是危險又危險了嗎?但他卻做了聖人。

同樣感到生命有限,學海無涯,儒者和道家的態度卻是迥然 不同,讓我們看到在知識問題上儒道兩家的明顯分野。



人才難得,也不在多

【原文】

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②」。”孔子曰: 「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③」,于斯④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⑤,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註釋】

①五人:指禹、稷、契、皋陶、伯益。②亂臣十人:亂,即治。亂 臣即治國之臣。十人指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太公姜尚等,其中包括武王的 妻子邑姜,其他九人治外,邑姜治內。所以下文說:「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③唐虞之際:指唐堯、虞舜之後。之際,之後。傳說堯在位的時代叫唐, 舜在位的時代叫虞。④斯:這,指周武王的時代。⑤三分天下有其 二:據說當時天下分為九州,歸周的已有荊、梁、雍、豫、徐、揚六州,只 剩下青、兗、冀三州屬殷紂王了。

【譯文】

舜有五位賢臣便使天下大治。周武王說:「我有十位治理天下 的賢臣。」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虞舜以後, 武王時人才最為興盛,但十位人才中還有一位婦女,男人不過九 人罷了。周朝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向殷朝稱臣。周朝的德行可 以說是最高的了。」

【讀解】   

人才難得,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就以歷史傳說中最好的虞舜 時代來說,才得五個賢臣,周武王時也才十個,其中還有一位賢 內助,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