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高二丈,不設敵樓,幅員二十七里。門,東曰迎春,曰雁兒;南曰順陽,曰南福;<一二>西曰金鳳,曰西雁兒。其北謂之皇城,高三丈,有樓櫓。門,東曰安東,南曰大順,西曰乾德,北曰拱辰。中有大內。內南門曰承天,有樓閣;東門曰東華,西曰西華。此通內出入之所。正南街東,留守司衙,次鹽鐵司,次南門,龍寺街。南曰臨潢府,其側臨潢縣。縣西南崇孝寺,承天皇后建。寺西長泰縣,又西天長觀。西南國子監,監北孔子廟,廟東節義寺。又西北安國寺,太宗所建。寺東齊天皇后故宅,宅東有元妃宅,即法天皇后所建也。其南貝聖尼寺,<一三>綾錦院、內省司、曲院,贍國、省司二倉,皆在大內西南,八作司與天雄寺對。南城謂之漢城,南當橫街,各有樓對峙,下列井肆。東門之北潞縣,又東南興仁縣。南門之東回鶻營,回鶻商販留居上京,置營居之。西南同文驛,諸國信使居之。驛西南臨潢驛,以待夏國使。驛西福先寺。寺西宣化縣,西南定霸縣,縣西保和縣。西門之北易俗縣,縣東遷遼縣。
周廣順中,胡嶠記曰:上京西樓,有邑屋市肆,交易無錢而用布。有綾錦諸工作、宦者、翰林、伎術、教坊、角、儒、僧尼、道士。中國人並、汾、幽、薊為多。
宋大中祥符九年,薛映記曰:上京者,中京正北八十里至松山館,<一四>七十里至崇信館,九十里至廣寧館,五十里至姚家寨館,五十里至咸寧館,三十里度潢水石撟,旁有饒州,唐於契丹嘗置饒樂州,<一五>今渤海人居之。五十里保和館,度黑水河,七十里宣化館,五十里長泰館。館西二十里有佛舍、民居,即祖州。又四十里至臨潢府。自過崇信館乃契丹舊境,其南奚地也。入西門,門曰金德,內有臨潢館。子城東門曰順陽。北行至景福門,又至承天門,內有昭德、宣政二殿與峴廬,皆東向。臨潢西北二百餘裡號涼澱,<一六>在饅頭山南,避暑之處。多豐草,掘地丈餘即有堅冰。
祖州,天成軍,上,節度。本遼右八部世沒裡地。<一七>太祖秋獵多於此,始置西樓。後因建城,號祖州。以高祖昭烈皇帝、曾祖莊敬皇帝、祖考簡獻皇帝、皇考宣簡皇帝所生之地,故名。城高二丈,無敵棚,幅員九里。門,東曰望京,南曰大夏,西曰液山,北曰興國。西北隅有內城。殿曰兩明,奉安祖考禦容;曰二儀,以白金鑄太祖像;曰黑龍,曰清秘,各有太祖微時兵仗器物及服禦皮毳之類,存之以示後嗣,使勿忘本。內南門曰興聖,凡三門,上有樓閣,東西有角樓。東為州廨及諸官廨舍,綾錦院,班院祗候蕃、漢、渤海三百人,供給內府取索。東南橫街,四隅有樓對峙,下連市肆。東長霸縣,西咸寧縣。有祖山,山有太祖天皇帝廟,禦靴尚存。又有龍門、黎谷、液山、液泉、白馬、獨石、天梯之山。水則南沙河、西液泉。太祖陵鑿山為殿,曰明殿。殿南嶺有膳堂,以備時祭。門曰黑龍。東偏有聖蹤殿,立碑述太祖遊獵之事。殿東有樓,立碑以紀太祖創業之功。皆在州西五里。天顯中太宗建,隷弘義宮。統縣二、城一:
長霸縣。本龍州長平縣民,遷于此。戶二千。
咸寧縣。本長寧縣。破遼陽,遷其民置。戶一千。
越王城。太祖伯父于越王述魯西伐項、吐渾,<一八>俘其民放牧於此,因建城。在州東南二十里。戶一千。
懷州,奉陵軍,上,節度。本唐歸誠州。太宗行帳放牧於此。天贊中,從太祖破扶餘城,<一九>下龍泉府,俘其人,築寨居之。會同中,掠燕、薊所俘亦置此。太宗崩,葬西山,曰懷陵。大同元年,世宗置州以奉焉。是年,有騎十餘,獵于祖州西五十里大山中,見太宗乘白馬,獨追白孤,射之,一發而斃;忽不見,但獲狐與矢。是日,太宗崩于欒城。後於其地建廟,又於州之鳳凰門繪太宗馳騎貫狐之像。穆宗被害,葬懷陵側,建鳳凰殿以奉焉。有清涼殿,為行幸避暑之所。皆在州西二十里。隷永興宮。統縣二:
扶餘縣。本龍泉府。太祖遷渤海扶餘縣降戶於此,世宗置縣。戶一千五百。
顯理縣。本顯理府人,太祖伐渤海,俘其王大,遷民於此,世宗置縣。戶一千。
慶州,玄寧軍,<二○>上,節度。本太保山黑河之地,岩谷險峻。穆宗建城,號黑河州,每歲來幸,射虎障鷹,軍國之事多委大臣,後遇弒於此。以地苦寒,統和八年,州廢。聖宗秋畋,愛其奇秀,建號慶州。遼國五代祖勃突,貌異常,有武略,力敵百人,眾推為王。生於勃突山,因以名;沒,葬山下。在州二百里。<二一>慶雲山,本黑嶺也。聖宗駐蹕,愛羡曰:「吾萬歲後,當葬此。」興宗遵遺命,建永慶陵。有望仙殿、禦容殿。置蕃、漢守陵三千戶,並隷大內都總管司。在州西二十里。有黑山、赤山、太保山、老翁嶺、饅頭山、興國湖、轄失濼、黑河。景福元年復置,更隷興聖宮。統縣三:
玄德縣。本黑山黑河之地。景福元年,括落帳人戶,從便居之。戶六千。
孝安縣。
富義縣。本義州,太宗遷渤海義州民於此。重熙元年降為義豐縣,後更名。隷弘義宮。
泰州,德昌軍,節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因黑鼠族累犯通化州,民不能禦,遂移東南六百里來,建城居之,以近本族。黑鼠穴居,膚黑,吻鋭,類鼠,故以名。州隷延慶宮,兵事屬東北統軍司。統縣二:
樂康縣。倚郭。
興國縣。本山前之民,因罪配遞至此,興宗置縣。戶七百。
長春州,韶陽軍,下,節度。本鴨子河春獵之地。興宗重熙八年置。隷延慶宮,兵事隷東北統軍司。統縣一:
長春縣。本混同江地。燕、薊犯罪者流配於此。戶二千。
烏州,靜安軍,刺史。本烏丸之地,東胡之種也。遼北大王撥剌占為牧,<二二>建城,後官收。隷興聖宮。有遼河、夜河、烏丸川、烏丸山。統縣一:
愛民縣。撥剌王從軍南征,俘漢民置於此。戶一千。
永州,永昌軍,觀察。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於此置南樓。乾亨三年,置州于皇子韓八墓側。東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號永州。冬月牙帳多駐此,謂之冬捺鉢。有木葉山,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聖並八子神像。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興王寺,有白衣觀音像。太宗援石晉主中國,<二三>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閣,指此像曰:「我夢神人令送石郎為中國帝,即此也。」因移木葉山,建廟,春秋告賽,尊為家神。興軍必告之,乃合符傳箭於諸部。又有高澱山、柳林澱,亦曰白馬澱。<二四>隷彰愍宮。統縣三:
長寧縣。本顯德府縣名。太祖平渤海,遷其民於此。戶四千五百。
義豐縣。本鐵利府義州。遼兵破之,遷其民於南樓之西北,仍名義州。重熙元年,廢州,改今縣。在州西北一百里。又嘗改富義縣,屬泰州。<二五>始末不可具考,今兩存之。戶一千五百。
慈仁縣。太宗以皇子只撒古亡,置慈州墳西。重熙元年,州廢,改今縣。戶四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