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頁
「聖泰朗斯,台伯河入海處港口的主教,要人家把插在弒君犯墳上的那種標誌,刻在他的墓石上,希望過路的人都對他的墳吐唾沫。那也是照辦了的,死者的遺命,必須遵守。」
「但願如此。」
「伯爾納·吉端尼出生在法國蜜蜂岩附近,在西班牙圖依當主教,可是他的遺體,儘管卡斯蒂利亞國王不許,但仍按他本人的遺命運回到裡摩日①的多明我教堂。我們能說這不對嗎?」
①裡摩日(Limoges),法國中部的一個城市。
「千萬不能,崇高的嬤嬤。」
「這件事是由普朗達維·德·拉弗斯證實了的。」
幾粒念珠又悄悄地滑了過去,院長接着又說:
「割爺,我們要把受難嬤嬤裝殮在她已經睡了二十年的那口棺材裡。」
「那是應當的。」
「那是睡眠的繼續。」
「那麼,我得把她釘在那棺材裡嗎?」
「對。」
「還有殯儀館的那口棺材,我們就把它放在一邊嗎?」
「一點不錯。」
「我總依照極崇高的修院的命令行事。」
「那四個唱詩嬤嬤會來幫您忙的。」
「為了釘棺材嗎?用不着她們幫忙。」
「不是。幫您把棺材抬下去。」
「抬到哪兒?」
「地窖裡。」
「什麼地窖?」
「祭台下面。」
割風跳了起來。
「祭台下面的地窖!」
「祭台下面的地窖。」
「可是....」
「您帶一根鐵杠來。」
「行,可是....」
「您用鐵杠套在那鐵環裡,把石板旋開來。」
「可是....」
「必須服從死者的意旨。葬在聖壇祭台下的地窖裡,不沾俗人的泥土,死了還留在她生前祈禱的地方,這便是受難嬤嬤臨終時的宏願。她對我們提出了那樣的要求,就是說,發出了那樣的命令。」
「這是被禁止的。」
「人禁止,天主命令。」
「萬一被人家知道了呢?」
「我們信得過您。」
「呵,我,我是您牆上的一塊石頭。」
「院務會議已經召開過了。我剛纔還和參議嬤嬤們商議過,她們還在開會,她們已經作了決議,依照受難嬤嬤的遺言,把她裝殮在她的棺材裡,埋在我們的祭台下面。您想想,割爺,這裡會不會出現奇蹟!對這修院來說,那是多麼大的神恩!奇蹟總是出現在墳墓裡的。」
「可是,崇高的嬤嬤,萬一衛生委貝會的人員....」
「聖伯努瓦二世在喪葬問題上曾違抗君士坦丁·波戈納①。」
「可是那警署署長....」
「肖諾德美爾,是在君士坦丁②帝國時代進入高盧的七個日耳曼國王之一,他確認教士有按照宗教儀式舉行喪葬的權利,那就是說,可以葬在祭台下面。」
「可是那警署的偵察員....」
「世界在十字架前算不得什麼。查爾特勒修院第七任院長瑪爾丹曾替他的修會訂下這樣的箴言:‘天翻地覆時十字架屹立。’」
「阿們。」割風說。他每次聽見人家說拉丁語③,總是一本正經地用這個方法來替自己解圍。
①君士坦丁·波戈納(ConstantinPogonat),七世紀東羅馬帝國的皇帝。
②君士坦丁(Constance),三○六年至三三七年為羅馬帝國皇帝。
③「天翻地覆時十字架屹立」原文是拉丁文。
嘴閉得太久了的人能從任何一種談話對象那裡得到滿足。雄辯大師吉姆納斯托拉斯出獄的那天,由於身上積壓了許多兩刀論法和三段論法,便在他最先遇到的一棵大樹跟前停下來,對著它高談闊論,並且作了極大的努力,要說服它。這位院長,平日也是沉默得太久了,正如水庫裡的水受着堤壩的阻擋,不得暢泄,積蓄過滿;她立起身來,象座開放了的水閘,滔滔不絶地說個不停:
「我,我右邊有伯努瓦,左邊有伯爾納。伯爾納是什麼?是明谷隱修院的第一任院長。勃艮第的楓丹能見他的出生,那是個有福的地方。他的父親叫德塞蘭,母親叫亞萊特。他創業于西多,定居在明谷,他是由紀堯姆·德·香浦,索恩河畔夏龍的主教任命為修院院長的,他有過七百名初學生,創立了一百六十座修院。一一四○年他在桑城的主教會議上壓倒了阿伯拉爾①、皮埃爾·德·勃呂依和他的弟子亨利,還有一些所謂使徒派的旁門左道。他曾把阿爾諾德·德·佈雷西亞②駁到啞口無言,痛擊過屠殺猶太人民的拉烏爾和尚,主持過一一四八年在蘭斯城舉行的主教會議,曾要求判處普瓦蒂埃的主教吉爾貝·德·波雷,曾要求判處艾翁·德·愛特瓦勒,調解過親王間的糾紛,開導過青年路易王③,輔助過教皇尤琴尼烏三世,整頓過聖殿騎士團,倡導過十字軍,他在一生中顯過二百五十次奇蹟,甚至在一天中顯過三十九次。伯努瓦又是什麼呢?是蒙特卡西諾的教父,是隱修院的二祖師,是西方的大巴西勒④。從他創立的修會裡產生過四十位教皇、二百位紅衣主教、五十位教父、一千六百位大主教、四千六百位主教、四個皇帝、十二個皇后、四十六個國王、四十一個王后、三千六百個受了敕封的聖者,這修會並且延綿了一千四百年。一邊是聖伯爾納,一邊是什麼衛生委員會的人員!一邊是聖伯努瓦,一邊又說有什麼清潔委員會的偵察員!國家、清潔委員會、殯儀館、規章、行政機關,我們用得着管那些東西嗎?任何人見過人家怎樣對待我們都會憤慨的。我們連想把自己的塵土獻給耶穌基督的權利也沒有了!你那衛生委員會是革命黨發明出來的,天主得受警署署長的管轄,這時代真不成話。不用談了,割爺!」
①阿伯拉爾(PierreAbélard,
1079-
1142),中世紀法國經院哲學家、神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