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第二部分至「民幾乎以其真」,寫關尹對列子的談話,說明持守純和元氣是至關重要的,進一步才是使精神凝聚。第三部分至「其痀僂丈人之謂乎」,借「痀僂」「承蜩」的故事,說明養神的基本方法,這就是使神思高度凝聚專一。第四部分至「凡外重者內拙」,借善遊者「忘水」來說明,忘卻外物才能真正凝神。第五部分至「過也」,寫田開之與周成公的對話和孔子的談話,指出養神還得「養其內」與「養其外」並重,即處處順應適宜而不過,取其折中。第六部分至「所異彘者何也」借祭祀人對豬的說話,諷喻爭名逐利的行為。第七部分至「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以桓公生病為例,說明心神寧靜釋然才是養神的基礎。第八部分至「反走矣」,借養鬥雞的故事比喻說明凝神養氣的方法。第九部分至「命也」,寫孔子觀人游水,體察安于環境、習以性成的道理。第十部分至「其是與」,寫能工巧匠梓慶削木為鐻的故事,藉以說明集思凝神的重要,把自我與外界高度融為一體,也就會有鬼使神工之妙。第十一部分至「故曰敗」,說明自恃輕用、耗神竭勞,終究要失敗的,而這與養神的要求也正好相反。第十二部分至「忘適之適也」,直接指出養神須得「不內變」,「不外從」,忘卻自我,也忘卻外物,從而達到無所不適的境界。
餘下為第十三部分,寫孫休與扁子對話,篇幅較長,內容也有繁複之處,不像前面各段那麼緊湊,但目的仍在於說明「忘」,忘身便能無為而自適,而無為自适才是養神的真諦。
【原文】
達生之情者(
1),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2;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
3)。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
5),其去不能止(
5)。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
6)。
夫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
7),正平則與彼更生(
8),更生則幾矣。事奚足棄則生奚足遺(
9)?棄世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
10)。夫形全精複(
11),與天為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
12),散則成始(
13)。形精不虧,是謂能移(
14);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15)。
【譯文】
通曉生命實情的人,不會去努力追求對於生命沒有什麼好處的東西;通曉命運實情的人,不會去努力追求命運無可奈何的事情。養育身形必定先得備足各種物品,可是物資充裕有餘而身體卻不能很好保養的情況是有的;保全生命必定先得使生命不脫離形體,可是形體沒有死去而生命卻已死亡的情況也是有的。生命的到來不能推卻,生命的離去不能留止。可悲啊!世俗的人認為養育身形便足以保存生命;然而養育身形果真不足以保存生命,那麼,世間還有什麼事情值得去做呢!雖然不值得去做卻不得不去做,內中的操勞或勤苦也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