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
「況且你不曾聽說過嗎?從前,一隻海鳥飛到魯國都城郊外停息下來,魯國國君讓人把海鳥接到太廟裏供養獻酒,奏‘九韶’之樂使它高興,用‘太牢’作為膳食。海鳥竟眼花繚亂憂心傷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按自己的生活習性來養鳥,不是按鳥的習性來養鳥。按鳥的習性來養鳥,就應當讓鳥棲息于深山老林,遊戲于水中沙洲,浮游於江河湖澤、啄食泥鰍和小魚,隨著鳥群的佇列而止息,從容自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們最討厭聽到人的聲音,又為什麼還要那麼喧鬧嘈雜呢?咸池、九韶之類的著名樂曲,演奏于廣漠的原野,鳥兒聽見了騰身高飛,野獸聽見了驚惶逃遁,魚兒聽見了潛下水底,一般的人聽見了,相互圍著觀看不休。魚兒在水裏才能生存,人處在水裏就會死去,人和魚彼此間必定有不同之處,他們的好惡因而也一定不一樣。所以前代的聖王不強求他們具有劃一的能力,也不等同他們所做的事情。名義的留存在於符合實際,合宜的措置在於適應自然,這就叫條理通達而福德長久地得到保持。」
【原文】
列子行,食於道從(
1),見百歲髑髏,攓蓬而指之曰(
2):「唯予與汝知而未嘗死(
3)、未嘗生也。若果養乎(
4)?予果歡乎?」
【譯文】
列子外出遊玩,在道旁吃東西,看見一個上百年的死人的頭骨,拔掉周圍的蓬草指著骷髏說:「只有我和你知道你是不曾死、也不曾生的。你果真憂愁嗎?我又果真快樂嗎?」
【原文】
種有幾(
1),得水則為(
2),得水土之際則為鼃之衣(
3),生於陵屯則為陵舄(
4),陵舄得鬱棲則為烏足(
5)。烏足之根為蠐螬(
6),其葉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為蟲(
7),生於灶下,其狀若脫(
8),其名為鴝掇(
9)。鴝掇千日為鳥,其名為幹餘骨(
10)。幹餘骨之沫為斯彌(
11),斯彌為食醯(
12)。頤輅生乎食醯(
13),黃軦生乎九猷(
14),瞀芮生乎腐蠸(
15)。羊奚比乎不箰(
16),久竹生青寧(
17);青甯生程(
18),程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於機(
19)。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譯文】
物類千變萬化源起於微細狀態的「幾」,有了水的滋養便會逐步相繼而生,處於陸地和水面的交接處就形成青苔,生長在山陵高地就成了車前草,車前草獲得糞土的滋養長成烏足,烏足的根變化成土蠶,烏足的葉子變化成蝴蝶。蝴蝶很快又變化成為蟲,生活在灶下,那樣子就像是蛻皮,它的名字叫做灶馬。灶馬一千天以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幹餘骨。幹餘骨的唾沫長出蟲子斯彌,斯彌又生出蠛蠓。頤輅從蠛蠓中形成,黃軦從九猷中長出;蠓子則產生於螢火蟲。羊奚草跟不長筍的老竹相結合,老竹又生出青寧蟲;青寧蟲生出豹子,豹子生出馬,馬生出人,而人又返歸造化之初的渾沌中。萬物都產生于自然的造化,又全都回返自然的造化。
外篇 達生第十九
達 生
【題解】
「達」指通曉、通達,「生」指生存、生命,「達生」,就是通達生命的意思。怎樣才能「達生」呢?篇文明確提出要摒除各種外欲,要心神寧寂事事釋然,可知本篇的宗旨在於討論如何養神。
全篇自然分為十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反以相天」,是全篇主旨所在,「棄世」就能「無累」,「無累」就能「形全精複」、「與天為一」,這就是養神的要領。以下分別寫了十二個小故事,寓意都是圍繞這一中心來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