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296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296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296頁

朗讀: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山西忻縣)人。父親元德明以詩知名,老師郝天挺又是著名的學者,所以他在少年時代就受到較好的文化教養。二十七歲時,蒙古軍南下,他從家鄉流亡到河南。三十二歲中進士,做過南陽及內鄉的縣令。蒙古滅金前後,他和北方人民共同遭受到空前的災難,激起了強烈的愛國思想。金亡不仕,回故鄉從事著述,編纂了《中州集》和《壬辰雜編》等書,為後來修金史者提供了許多可靠材料,也保存子金代許多作家的作品。元好問的詩歌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傳統,反映了金元之際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不僅在當時負有聲譽,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傑出的詩人。

金亡前後,元好問寫了不少直接反映現實的詩篇。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蒙古軍攻陷洛陽,次年,包圍汴京,元好問身困重圍,目擊時艱,因而沉痛悲歌:「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汴京陷落後,他被蒙古軍驅遣至聊城,沿途見聞更使詩人悲憤填膺,寫出了更其激動人心的詩篇。


  

道旁僵臥滿纍囚,過去旃車似水流。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

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家。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其一、其三

山無洞穴水無船,單騎驅人動數千。直使今年留得在,更教何處過明年。

太平婚嫁不離鄉,楚楚兒郎小小娘。三百年來涵養出,卻將沙漠換牛羊。

——《續小娘歌》其三、其八

金亡後,他感嘆「家亡國破此身留」(《送仲希兼簡大方》)的痛苦,並以沉重的心情寫了《雁門道中書所見》等詩為人民呼籲。

金城留旬浹,兀兀醉歌舞。出門覽民風,慘慘愁肺腑。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穗吐。一昔營幕來,天明但平土。調度急星火,逋負追捶楚。網羅方高懸,樂國果何所‧食禾有百騰,擇肉非一虎。呼天天不聞,感諷復何補‧單衣者誰子,販糴就南府。傾身營一飽,豈樂遠服賈。盤盤雁門道,雪澗深以阻。半嶺逢驅車,人牛亦何苦!

——《雁門道中書所見》

這是一篇沉痛的控訴,它反映了北方中國人民對蒙古統治者的憤懣情緒。


  
此外,他的述懷、詠物等詩也多悲憤之作,甚至指出豪門甲第是建立在人民的白骨上面的,如《十二月六日》二首之一。

倀鬼跳樑久,群雄結構牢。天機不可料,世網若為逃‧白骨丁男盡,黃金甲第高。閶門隔九虎,休續楚臣騷。

他曾勉勵窮困中的友人說:「自古饑腸出奇策。」(《李長源歸關中》)他的詠劍詩說:「世上元無倚天手,匣中誰解不平鳴‧割城恨不逢相如,佐酒恨不逢朱虛。」(《蛟龍引》)由於經歷過戰爭的磨煉,他在描寫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人民的反抗鬥爭時,都十分悲壯。他寫赤壁之戰是:「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吒生雲風,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幟北卷天為紅。」(《赤壁圖》)他寫北漢時太原人民的守城戰是:「君不見系舟山頭龍角禿,白塔一摧城覆沒。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過晉陽故城書事》)前人說他的「歌謡跌宕,挾幽並之氣」(郝經《遺山先生墓銘》),又說他「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題遺山詩》),是符合他詩歌這一方面的特點的。

晚年他隱居故鄉,仍不時發出懷念故國的感嘆,如「十年幾度山河改,空指遺台是趙家」,「川原落落曙光開,四顧河山亦壯哉」(《過邯鄲四絶》)等句。但他這時的詩歌已出現更多的題畫、應酬之作,並經常流露嘆老嗟窮的思想,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均不及金亡前後的作品。

他的不少寫景詩,構思奇特,氣勢開擴,而描繪生動。如寫台山的雲霧:「山雲吞吐翠微中,淡綠深青一萬重。」(《台山雜詠》)又如描寫黃華山水簾:「湍聲洶洶轉絶壑,雪氣凜凜隨陰風。懸流千丈忽當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驪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游黃華山》)讀了使人宛如身臨其境。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