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頁
歐陽修詩也是學習韓愈的。前人已經指出他有些設想奇怪的詩,如《凌溪大石》、《石篆》、《紫石硯屏歌》等,都是模仿韓愈的《赤藤杖歌》(見陳善《捫虱新話》下集)。但一般地說,歐陽修詩吸收韓愈的議論化、散文化的特點,而又避免了韓詩的造語險怪和生僻,因此他的詩語言自然流暢,無韓詩艱澀拗口之弊,風格清新而不流于柔靡。有些詩因說理過多,缺乏生動的形象,不免乏味。歐陽修的詩歌成就雖遠不能和散文相比,但它們清新自然的風格,對掃除西崑派的浮艷詩風,仍有其良好的作用。
當時政治上改革派的中心人物、為歐陽修所欽佩和擁護的范仲淹(
989—
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在古文創作上也有其一定的成就。他的古文,一般富於政治內容。政論文如《上執政書》等,表現了愛國愛民的政治態度。著名的《岳陽樓記》,描寫了洞庭景色的陰晴變化引起登臨者或悲或喜的不同情緒,歸結到「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更表現了博大堅貞的政治抱負。
比歐陽修較早作古文的尹洙(
1002—
1047),字師魯,洛陽人,對歐陽修棄駢文作古文有一定的啟發和影響。歐陽修謂「師魯為文章,簡而有法」(《尹師魯墓誌銘》);范仲淹亦稱「其文謹嚴,辭約而理精」(《尹師魯河南集序》)。所作多章奏記序,一般質樸無文,成就不高。歐陽修非常推崇的石介(
1005—
1045),字守道,兗州奉符(山東泰安)人,是反對西崑派的一員猛將。他的《怪說》中攻擊楊億「窮妍極態,綴風月,弄花草,淫巧侈麗,浮華纂組;元鎪聖人之經,破碎聖人之意,離析聖人之言,蠹傷聖人之道」:是聲討西崑派的一篇檄文。他希望與「三二同志,極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上范思遠書》)。但他強調文道的合一,而誤以為文和道就是一個東西,立論和柳開相似,而道學氣更甚,在古文創作上亦無甚成就。
由於歐陽修的延譽獎引而身登仕籍的曾鞏(
1019—
1083),字子固,江西南豐人,是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支持者。他自稱「迂闊」,儒學正統氣味較重。所為古文被認為「本原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宋史》本傳)。實際他既沒有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批判態度,也很少有韓愈那種針對現實鳴其不平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一般以「古雅」或「平正」見稱,而缺乏新鮮感或現實感。曾鞏的文名在當時僅次於歐陽修,風格也和歐陽修相近。敘事議論,委曲周詳,詞不迫切,而思致明晰。如《寄歐陽舍人書》、《越州趙公救災記》等,都表現了這樣的特點。但由於缺乏現實內容,他的成就遠不及歐陽修。
第四節 王安石
王安石(
1021—
1086),字介甫,江西臨川人。他出身于中下層官僚家庭。年十七八,即以天下為己任。二十二歲(慶歷三年)中進士後,為淮南判官、鄞縣知縣等地方官,留心民生疾苦,並多次上書上級官吏建議興利除弊,以舒民困。嘉右三年,從常州知州調為提點江東刑獄,有《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即後人常說的萬言書,主張建立宋王朝的「法度」,即效法「先王之政」的精神對現實政治有所「改易更革」。嘉右五年,入朝為三司度支判官。熙寧二年,神宗特拔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從此積極推行新法。但由於舊黨的不斷反對,屢次罷相,屢次起用,後退休江寧。元豐八年,舊黨司馬光為宰相,全部廢除新法,王安石憂憤成疾,次年病卒,年六十六。
王安石一生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鬥爭,他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他反對西崑派文人「楊劉以其文詞染當世」,指出當時「學者迷其端原,靡靡然窮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顛錯叢龐,無文章黼黻之序」(《張刑部詩序》)。認為「文者,務為有補于世用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刻鏤、繪畫也」,「要之以適用為本」(《上人書》)。正是由於王安石持有「適用」的文學創作觀念,他的詩文都具有濃厚的政治色采,是直接為他的政治鬥爭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