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92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92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92頁

朗讀: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明顯地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他以才華深得曹操的賞識與寵愛,几乎被立為太子,志滿意得;後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於前期有爭為太子一段經歷,對他深懷猜忌,橫加壓抑與迫害,他雖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卻「抑鬱不得志」,終於在憤懣與苦悶中死去。這種生活遭遇,對他的創作有着深刻的影響。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對安一的環境中過着貴公子生活,但頗有功名事業心。他一生所熱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當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時,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滅「違命之蜀」,東滅「不臣之吳」,「混同宇內,以致太和」(《求自試表》)。他的詩歌的主要內容之一,便是表現這種雄心壯志。《薤露篇》說:「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在《鰕(魚旦)篇》裡,詩人自比為鴻鵠,把「勢利惟是謀」的小人比為「不知江海流」的鰕(魚旦)和「安識鴻鵠游」的燕雀。這些都表現了他追求理想和穎脫不群的性格。但由於詩人前後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現這方面內容的作品,其情調、風貌也有顯著的差異。前期以《白馬篇》為代表,它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壯裂犧牲的愛國壯士的形象,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後期以《雜詩》為代表,更多地表現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不平之情。如《雜詩》其五:


  

仆夫早嚴駕,吾行將遠遊。遠遊欲何之‧吳國為我仇。將騁萬里途,東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願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曹植後期備受迫害和壓抑。《世說新語》載一個故事說,曹丕曾命他七步中為詩,不成則將行大法。他作詩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個傳說很能表現他當時的處境。他的後期詩歌也主要是表現這種處境和心情。

作於黃初四年的《贈白馬王彪》是詩人後期的一篇重要作品。當時詩人和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師朝會,任城王到京後不明不白地死去,詩人與白馬王回返封地時,又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於是詩人「憤而成篇」,寫下了這首贈詩。全詩共分七章,表現了豐富的複雜的感情。詩中如「鴟鴞鳴衡軛,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痛斥了迫使他們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表現了對任城王暴亡的深沉悼念;「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也吐露了詩人在岌岌可危的處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這首詩雖然只是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客觀上卻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義的。這首詩的抒情藝術水平也很高。詩人把複雜的感情,通過章章蟬聯的轤轆體的形式,一步步抒發出來,極有層次。另外,詩人的感情雖然十分悲憤激切,卻不是一味的直接傾訴,往往通過敘事、寫景,或通過哀悼、勸勉等方式宕開去寫,這就把感情表現得沉着從容,豐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處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黃雀行》則表現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詩人以羅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俠義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緒。曹丕即位就積極翦除曹植的羽翼,殺死了他的好友丁儀、丁廙等,可見這樣的詩是有現實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詩歌主要是表現他的壯志,很少反映社會現實,只有《送應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連帶寫到友人所居的洛陽的殘破。後期由於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漸能體會到一些下層人民的痛苦,才寫出了個別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如《泰山梁甫行》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當時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畫面: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免翔我宇。

《雜詩》第二首則表現了對從戎的「客子」的同情。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