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首先談「治人事天,莫若嗇」。上面提到,「嗇」可以解釋為治國安邦的根本原則,同時也可以解釋為節儉的美德。老子提出「嗇」這個觀念,這在春秋末年的思想界是很獨特的。老子把「儉」當作「三寶」之一,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他認為,要「儉」才可以進一步擴大生活的範圍,否則必死矣。張松如說:「嗇者,亦儉也。嗇就是留有餘地;留有餘地,才能早為之備;早為之備,才能在事物即將發生之頃及時予以解決;在事物即將發生之頃及時矛以解決,才能廣有蓄積;廣有蓄積,自然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自然就具有了無窮的力量。老子認為大而維持國家的統治,小而維持生命的長久,都離不開『嗇』這條原則,都要從『嗇』這條原則做起。所以說它是『長生久視之道也』。嗇與儉當然符合『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不過,如果強調它是一種消極、退守的政治傾向,就未免只從表面形式上看問題,不見得是看到了它的精神實質。」(《老子校讀》第
331頁)
第
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①,以道蒞②天下,其鬼不神③。非④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⑤,故德交歸焉⑥。
[譯文]
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傷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傷害不了人,聖人有道也不會傷害人。這樣,鬼神和有道的聖人都不傷害人,所以,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
[註釋]
1、小鮮:小魚。
2、蒞:臨。
3、其鬼不神:鬼不起作用。
4、非:不唯、不僅。
5、兩不相傷:鬼神和聖人不侵越人。
6、故德交歸焉:讓人民享受德的恩澤。
[引語]
本章講的是治國的道理,「治大國,若烹小鮮」是老子所說的一句傳頌很廣的名言。這是個比喻,「烹小鮮」就是煎烹小魚。這是用烹魚比治國。小魚很鮮嫩,用刀亂切或在鍋裡頻頻攪動,肉就碎了。國家的統治者治理國家,要像煎小魚那樣,不要常常翻弄。此外,老子是無神論者,他並不相信鬼神,但這一章一再講到鬼神,這裡是說,鬼神都不傷害人,治理國家的統治者,就更不能夠傷害、煩擾人民了。並不表明老子是有神論者。
[評析]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流傳極廣,深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家們。車載說:「這一段話就治國為政說,從『無為而治』的道理裡面,提出無神論傾向的見解。無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書無為的主張在政治上的運用。老子書很看重『無為』,提出『為無為』,提出『無為而無不為』,反覆說明這個道理,多方運用這個道理,這是它的『道法自然』的見解的發揮。它把這個道理運用在治國為政一方面,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當『民忘于治,若魚忘于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來輔助政治而謀之於鬼,於是鬼神無靈了。鬼神不再有任何作為,是為政的人『無為』的結果,符合于『道法自然』的無為的規律。這是它提出無神論傾向的一個方面。」的確如此,這句話喻示着為政的關鍵所在,在於安靜無為,不擾害百姓,否則,災禍就要來臨。要保證國家的平安,執政者就必須小心謹慎,認真嚴肅,不能以主觀意志隨意左右國家政治,這句話用極其形象、簡潔的語言概括了這個極其複雜的治國謀略。如果以個人的主觀願望去改變社會,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國家就會動亂不安。相反,如果國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夠得到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就會收到富國強兵之效。如此,則一切外在的力量,都不至發生禍難的作用。
第
61章:
大邦①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②。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③。大邦不過欲兼畜人④,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文]
大國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裡,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于柔下的緣故。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忍讓,就可以見容于大國。所以,或者大國對小國謙讓而取得大國的信任,或者小國對大國謙讓而見容于大國。大國不要過分想統治小國,小國不要過分想順從大國,兩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國特別應該謙下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