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13.
5恭敬而遜,聽從而敏,不敢有以私抉擇也(
1),不敢有以私取與也,以順上為志,是事聖君之義也。忠信而不諛,諫爭而不諂,撟然剛折,端志而無傾側之心,是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義也。調而不流,柔而不屈,寬容而不亂,曉然以至道而無不調和也(
2),而能化易,時關內之(
3),是事暴君之義也。若馭樸馬,若養赤子,若食餧人(
4),故因其懼也而改其過,因其憂也而辨其故(
5),因其喜也而入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謂焉(
6)。《書》曰(
7):「從命而不拂,微諫而不倦;為上則明,為下則遜。」此之謂也。
【註釋】
(
1)有:通「又」,再,更。(
2)「然」是衍文。(
3)關:入。內(n •
4納):同「納」。關內:納
入。之:指代「至道」。(
4)食(s • @飼):通「飼」,喂。餧:同「餒」,饑餓。「樸馬」必須逐漸訓
練,「赤子」必須漸漸啟迪,「餧人」必須慢慢喂食。這三句比喻對暴君要漸漸開導。(
5)辨:通「變」。
(
6)曲■曲折周到,各方面,指懼、憂、喜、怒等方面。謂:通「為」。所謂:所要達到的目的,指改
變暴君的性情,即「改其過」、「辨其故」、「入其道」、「除其怨」。(
7)以下引文不見于今傳《尚
書》,是《尚書》佚文。
【譯文】
恭敬而又謙遜,聽從而又敏捷地執行命令,不敢再根據私利去決斷和選擇,不敢再根據私利去取捨,把順從君主作為自己的志向,這是侍奉聖明君主的合宜原則。忠誠守信而不阿諛,勸諫苦諍而不諂媚,強硬地堅決挫敗君主,思想端正而沒有偏斜不正的念頭,對的就說對,錯的就說錯,這是侍奉一般君主的合宜原則。調和卻不隨波逐流,溫柔卻不低頭屈從,寬容卻不和君主一起胡亂妄為,用最正確的原則去啟發君主而沒有不協調和順的,那就能感化改變君主暴虐的本性,時時把正確的原則灌輸到他心中去,這是侍奉暴君的合宜原則。侍奉暴君就像駕馭未訓練過的馬,就像撫養初生的嬰兒,就像喂饑餓的人吃東西一樣,所以要趁他畏懼的時候使他改正錯誤,趁他憂慮的時候使他改變過去的行為,趁他高興的時候使他走入正道,趁他發怒的時候使他除去仇人,這樣就能處處達到目的。《尚書》說:「服從命令而不違背,暗暗規勸而不懈怠;做君主要明智,做臣子要謙遜。」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第
226講:
13.
6事人而不順者(
1),不疾者也;疾而不順者,不敬者也;敬而不順者,不忠者也;忠而不順者,無功者也;有功而不順者,無德者也。故無德之為道也,傷疾、墮功、滅苦(
2),故君子不為也。
【註釋】
(
1)不順:指不順君主的心意。(
2)這句是說:「無德」會使前功盡棄。傷疾:傷害了積極,與
上文的「疾而不順」相應,指雖然積極,卻毀於無德而成為徒勞。墮(huT • 灰):同「隳」,毀壞。
苦:辛苦,指上文的「敬」、「忠」。
【譯文】
侍奉君主卻不合君主的心意,是因為不積極;積極了卻不合君主的心意,是因為不恭敬;恭敬了卻不合君主的心意,是因為不忠誠;忠誠了卻不合君主的心意,是因為沒有功績;有了功績卻不合君主的心意,是因為沒有品德。所以沒有品德如果成為一種德行,就會傷害積極、毀掉功績、掩沒苦心,所以君子是不幹的。
第
227講:
13.
7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國賊者。以道覆君而化之(
1),大忠也;以德調君而輔之(
2),次忠也;以是諫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祿養交而已耳,國賊也。若周公之於成王也(
3),可謂大忠矣;若管仲之於桓公(
4),可謂次忠矣;若子胥之於夫差(
5),可謂下忠矣;若曹觸龍之於紂者(
6),可謂國賊矣。
【註釋】
(
1)以道覆君:《集解》作「以德復君」,據《韓詩外傳》卷四第三章改。覆:遮蓋,籠罩。(
2)
輔:《集解》作「補」,據《韓詩外傳》卷四第三章改。(
3)周公:見
5.
4注(
3)。成王:見
7.
4注(
7)。
(
4)桓公:見
7.
1注(
4)。(
5)夫差(ch •
1 i • 釵):春秋末年吳國國君,闔閭之子,公元前
495~前
473
年在位。他不聽伍子胥的勸諫,放了越王勾踐,結果被勾踐所滅。(
6)曹觸龍:見
15.
5注(
8)。
【譯文】